第03版:动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特色鲜明的以色列国防教育


■卢 伟 赵 虎

以色列,一个只有900万人口的小国,却是中东地区经济、科技、军事强国。强大的国防背后,是其特色鲜明的国防教育。

着力提高民众军事技能

在长达4000年的历史中,犹太人曾经数次失去自己的家园,数次惨遭强敌的屠戮。在被罗马帝国打败后的1800多年里,犹太人在世界各地迁徙、流浪,曾遭受唾骂、欺辱和屠杀,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有600万居住在欧洲的犹太平民惨遭纳粹杀害。直到1948年,犹太人才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几个小时后,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从此以色列基本上处于战争和准备战争的轮回之中。恶劣的安全环境和独特的国情造就了以色列“全民皆兵,迅速动员”的国防体制。

以色列政府规定,18至70岁的公民,不分性别,都要接受法定的国防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即使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妇女也要在家中接受国防教育。参加军事训练成为以色列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4至18岁青少年都要在学校接受由军队制定的全国统一的基础军事训练;年满18岁的青年不分男女(除宗教和健康原因外)都必须服兵役,大多数高中生毕业后先当兵后上大学;即便超过入伍年龄又未服现役的男子,也要被征召到军营接受数周的军事训练;公民服完现役后,还必须转入预备役,且预备役时间较长,一般情况下男子服役到54岁,女子服役到38岁;退出预备役的人员,有许多还自愿到军营参加集训。

以军规定,预备役人员服役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其间要完成技能、战术、联训等多项训练内容,并要求必须执行一次作战或执勤任务。以军除了在全国设有多处专供预备役人员训练的近似实战的模拟训练中心外,还以军区为单位,每年轮流举行5至6次预备役动员演习,督促预备役人员随时保持良好的战斗准备状态。

着力开展青少年国防教育

以色列从军队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组织到每个犹太家庭,都忠实履行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义务。在纳粹大屠杀纪念馆、马萨达要塞、飞行员山等国防教育基地,经常能看到来此接受教育的青少年。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组织学生“用脚去认识以色列”,让孩子们在国境线上瞭望军事设施,了解国家所处的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危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馆观看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罪证,对因没有国家而遭受劫难进行反思;在耶路撒冷圣庙的“哭墙”面前,回顾千百年整个犹太民族的悲惨命运。正是这种最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形成了强烈的国土安全观念和生存危机意识。

到了14岁以后,国家开始把国防教育纳入每名学生的必修课。中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年暑假都要到训练营地进行规定时间的军事训练;进入高中后,所有学生每年都必须接受为期一周的国防教育,寒暑假还要另行组织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

教学内容既包括犹太复国史、安全环境、战斗传统、集体主义、公民责任等理论课,又包括射击、侦察、野营、急救等军事基础技能训练,以及观摩部队训练、演习,到部队同官兵们一起过军营生活等。

着力突出军人的地位与荣耀

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军人的社会氛围,以色列政府和军队不惜用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敌方战俘来换取己方一位军人的生命;军队领导甚至国家领导人经常出席阵亡官兵的葬礼,并把每一位阵亡或执勤死亡士兵的名字载入军史档案、刻于烈士碑上;军人的工资被划归社会高收入阶层;各类军人享有政府提供的优厚的社会保障,如住房优惠、本人与子女教育免费、中校以上军官配车、每名军官每年享受一次公费提供的家庭出国旅游等。

在以色列,军人的社会地位备受推崇,以色列人均以逃避兵役为耻,把当兵服役作为人生中值得自豪的一段经历。

国家对军队和军人的优待也激励了以色列军人的牺牲精神,令以军创造了中东战争中的一次又一次辉煌,拉宾、沙龙、达扬等人在历次战争中创造的经典战例,以及他们为民族复兴作出的突出贡献,让他们成为以色列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国防动员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