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小山村念好养牛经


■本报记者 裴 贤 通讯员 安 强 庄光明

7月的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石沙峪口村,一派田园牧歌景象。山坡上满眼绿色,时不时可以遇见悠闲吃草的牛群,贫困户韩文奎正在为牛儿准备水和饲料。

擦了把汗,韩文奎跟记者打招呼:“今年市场行情不错,每头小牛犊卖1万块钱不是问题。”

几年前的石沙峪口村,是另一幅景象。石沙峪口村地处交城山腹地,抗战时期晋绥第八分区曾长期驻扎在此。一面临河,一面靠山,山陡沟深,受自然条件制约,全村133户336人,人均耕地不到3亩。关山难越,村里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

2016年,交城县人武部定点帮扶石沙峪口村,成立了扶贫工作队。从小长在吕梁山区的老职工张彦斌成了驻村的第一人选。

张彦斌回忆,刚来村里时,他多次和村两委班子研究发展项目,并带着村里的同志外出考察,还请专家来村里“把脉”。在专家的建议下,扶贫工作队的思路逐渐明晰——有山有水,适合养牛。

老黄牛卖不上好价钱,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石沙峪口村村民。村民卫国平与牛打了一辈子交道了,家里养了14头牛,是村里的养牛能手。他给记者算了笔账:过去,一头牛只能卖3000多块。“除去人工、饲料费用,根本赚不了多少钱。”卫国平说,这些年,村里养牛的人越来越少。

在张彦斌的设想中,有着极佳生态资源的石沙峪口村,一定能养出优质肉牛。“一定是品种的问题。”人武部扶贫工作队决定分头行动,不到几个月时间,人武部为村里购买了西门塔尔牛10头,协调资金30万元。

村民的思想怎么做通?扶贫工作队经过商议决定,第一年雇佣贫困户来养牛,既解决了一部分贫困户收入问题,也能消除贫困户的疑虑。

任平儿家首批加入。“过去,养牛就是自己瞎琢磨,如今,有了专业指导,省心又省力。”他说:“新品种就是不一样,西门塔尔牛更能适应这里的环境,比黄牛好卖。”

经过村民精心养育,2016年,西门塔尔牛养殖赢来第一场大丰收。10头牛产了6头小牛犊,每头牛卖出了1万块钱。

牛犊卖上了好价钱,任平儿笑得合不拢嘴。看着村民的日子节节高,扶贫工作队决定在村里成立农牧服务中心,采取“签订合同、承包到户”模式,将集体现有的西门塔尔牛分到各户手中饲养,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所生牛犊属于农户。

短短两年多时间,一个仅有300多人的“空心村”,靠着一头头牛,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2017年底,该村退出贫困村。

“有稳定销路,才能保障村民有稳定收入。”县人武部部长苏卫华说,去年,县人武部协调某农牧公司与村农牧服务中心达成协议,每年定期收购石沙峪口村的牛犊。

最近,张彦斌还到镇上专门学了养殖技术,老师提到要科学养殖、搞好环境卫生,这样才能减少动物瘟病。“脱贫只是第一步,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在扶贫工作队队员的脑海中,一个新的蓝图已经勾画:下一步,要将养牛专业化、技术化,在村里打造母牛品牌,开拓更广的市场……

一个初夏的清晨,走在去村民家的路上,张彦斌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薄雾散去,醒来的山村愈发美丽,迎着初升的太阳,他的步伐也愈发坚定。

翻过山岭,红色老区,农民致富路正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