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巴山新雨,“红军之乡”绽笑颜


■熊 俊 陈俊峰 记者 司李龙

请扫描二维码
浏览相关视频
制图:张 锐

巴山新雨后,山色愈显青翠。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红军入川第一镇”——四川省通江县两河口镇。这里是川陕边境交界处,宕水和杨家河相汇,一座漫水桥贯通南北。桥头广场叠立着“红军入川”纪念雕塑,生动再现了80多年前红军入川时当地群众喜相迎的感人场面。放眼对岸,一条盘山公路蜿蜒通向巴中军分区定点帮扶的两河口镇小南山村。

“这座‘双拥脱贫桥’和这条‘军民连心路’,真是为我们村脱贫摘帽立下了汗马功劳!”小南山村2017年底顺利脱贫摘帽,村党支部书记李锦学回顾过往由衷感叹。这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若逢雨天,不仅道路泥泞,还需绕行很远过河,肩挑背扛物资进出村极其困难,群众苦不堪言。定点帮扶小南山村后,巴中军分区急群众之所急,想方设法协调资金700余万元修桥铺路,实现车辆物资直达村社,助力村里68户301名群众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

沿村道盘旋而上,极目四周,这片红色的土地瓜果飘香、楼房林立。群山环抱中,异地扶贫搬迁聚居区一栋栋青瓦白墙、“人”字顶房屋整齐排列,散居民房和各家各户的肉兔养殖棚错落有致、镶嵌在青山绿树之间,村委会广场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呈现出一幅美丽山村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以前我们家住的是土坯房,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经常要重修,没少花钱。现在我们没花钱就住上100平方米的小楼,水、电、网全通,别提多好了!”走进村民杨永才家,他介绍自己的新房时,笑得合不拢嘴。

杨永才一家5口人,每人获得易地扶贫搬迁补助2.5万元,而房屋总造价还不到10万元。以前,村里灾害多发,住房安全问题突出,“年年灾害年年救、年年倒房年年修。”依据巴中市扶贫政策,军地协作将村里15户居住高山、深谷、边远、吊角地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搬离原地挪了穷窝。

“太阳出来像明灯,红军与我心连心,大家齐心团结紧,挖掉穷根栽富根。”当年传遍巴山的红军歌谣,正在变成现实。

挪穷窝是手段,斩穷根才是根本。通过军地协作努力,村里因地制宜实施生态养殖,栽种李树、花椒、药材等,同走安居、乐业两步棋,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3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400元增长至6000元以上。

“快进屋坐,喝茶!”来到二社聚居点,村民付定郭见大家关注他家门边醒目的“脱贫致富光荣户”牌子,热情地招呼道。近年来,该军分区指导村党支部开展兴业致富、遵纪守法、孝老爱亲、屋洁院美、身健心乐等活动,制定悬挂村规民约、宣传标语,树立典型引导村民改进民风民俗,摒弃生活陋习。

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也要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该军分区着力帮助群众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精神文明。

村道上因刮风下雨落下不少枝叶杂物,村民黄俊兰正认真打扫自家门前一段道路。她手握扫把抬头感慨地说:“如今,村里实行道路分段管理,各家各户按分工清扫所负责路段,共同美化村容村貌。”

绿水青山间,村民积极美化环境,打造绿色宜居乡村。过去,农村生活垃圾一直是村级治理中的一道难题,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军分区指导村里建立7个垃圾池,融入“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我们村被列入自然保护区,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建议安装化粪机……”记者来到村委会时,村民代表正就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适时召开由村民推选的15名代表参加的‘议事会’,让村民参与村里具体工作的讨论,是军分区帮我们总结的一条好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李锦学介绍,通过“议事会”搭建一个发声平台,既提升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又起到了促进和谐团结的作用。

前两年,该军分区先后为村里捐建45盏太阳能路灯、投资栽种15000株李树苗。村里几次召集村民代表议事,共同现地察看商量,确保路灯安装科学,果树栽种合理,做到家家户户满意。

返程再次踏上“双拥脱贫桥”,桥下河水欢歌奔腾,桥头红军雕塑伫立,静静地见证着革命老区的凤凰涅槃!

视频制作/视频编辑:刘璟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