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伏“虎”记

——河南省固始县丰港乡潘庄史灌河大堤抢险现场见闻


■本报记者 魏联军 戴丹华 特约通讯员 孙明江

水患猛如虎。

如果不是现场目睹,不敢相信一个管涌的威力竟然这么大!

7月21日11时许,河南省固始县丰港乡潘庄史灌河突发管涌险情。堤内漩涡打转,堤外河水涌动。水患猛如虎,那个管涌就像老虎张开的血盆大口,若是不被堵住,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15个行政村4万群众将会全部受灾。

史灌河“阻击战”全面开战。河南省抗洪抢险军地联合指挥部立即调动83集团军某合成旅200余名官兵和120名民兵应急分队队员火速集结出动,消防战士和当地干部群众随即前来增援。河南省军区司令员陈兆明等军地领导坚守大堤一线,协调军地抢险力量有序展开封堵管涌、加固堤坝、填装沙袋、转移群众等救援行动。

雨骤风疾,形势堪忧。“快点,快点,再快点……”闻“汛”驰援的官兵在河堤上排成“一”字长蛇阵,在车辆卸下砂石物料之后,就立即挥锹、撑袋、装包,把砂石袋往管涌处抛。

可是,数千个沙袋、铅丝笼投入漏洞,如泥牛沉大海、雏鸡入虎口,管涌处的漩涡依旧急速旋转、外泄河水没有减弱之势。13时56分,离管涌处最近的一处民房外墙轰然倒塌,险情加剧,但抢险官兵无一人后退。

因抢险现场道路狭窄,作业空间受限,影响石料运送速度。军地联合指挥部决定拆除被管涌损毁的民房,用建筑垃圾加固大堤,并紧急征调两艘大型采沙船减缓水流、抛堵漩涡。为快速向船只上运送沙袋,官兵们跳进河道,形成一条人工“传送带”。

官兵在奋战,专家来助力。抢险现场集结了河南省33位水利专家、48位水文测报专家和42名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协同配合指挥部科学决策、专业施救。

7月22日上午11时,经过抗洪人员一个昼夜的奋战,管涌、渗漏险情彻底排除。

虎气的部队血性的兵。“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堤坝上,一条写着“三个不相信”的横幅格外显眼。这些官兵来自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生前所在部队,在此之前他们已与洪魔战斗13个小时。

抗洪民兵应急分队中有个特殊身影,该县人武部原军事科长杨绪峰。前不久,他已经接到转业通知。当险情来临,这位有22年军龄、曾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的老兵重披战袍,把军旅生涯最后一站当“决战”。

子弟兵来了人心稳。住在管涌处不到500米的丰港乡潘庄村群众李观耕,话未出口泪先流:“我在大堤边住了50多年,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厉害的‘翻水’(管涌),要是溃了堤,俺几万老百姓像塌了天一样,太感谢子弟兵了!”

革命老区又现当年拥军情。固堤需要棉被堵塞漏洞,村民自发送来;腾出自家院子,让子弟兵歇脚休息;做好热饭热菜,送到抢险现场。

管涌水患这个桀骜肆虐的“猛兽”,何以被解放军的猛虎之师战胜驯服?

这个答案,在13年前的豫南淮河抗洪一线,万余名驻豫部队官兵和民兵已经给出了答案。

如今,这个答案依旧在续写。

与以往不同的是,书写答案的力量在变:灾情信息获知更加快速迅捷,军地组织指挥更加灵敏高效,抢险官兵突击攻坚更加强大,物资装备保障更加顺畅有力。

变化的是实力,不变的是使命。

中流立砥柱,激流挽狂澜。直击抢险现场生动磅礴景象,记者相信,有这样的猛虎之师震守万里江山,哪怕面对再凶险的敌情,我们也能做到来之能战、战无不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