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易地扶贫搬迁是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重要方式。然而,“安土重迁,黎民之性”,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云南省怒江军分区帮助群众迁出稳稳的幸福——

“生活比在山上滋润多了!”


■本报记者 张和芸 柯 穴 通讯员 徐楚寒

盛夏,怒江大峡谷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从福贡县出发,沿着修缮一新的228省道前行没多久,一个黄墙蓝顶、楼房林立的小区映入眼帘,这就是福贡县匹河乡沙瓦村易地搬迁扶贫新村了。

新村就在公路旁,毗邻怒江,地理位置优越。干净整洁的小区内,老人在悠闲聊天;八一幼儿园里,孩子在嬉戏欢笑;江畔菜园里,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新村有324户居民,入住率100%,已全部脱贫!”沙瓦村党总支书记斯春梅告诉记者,怒族群众安土重迁,是军分区的贴心帮扶,让乡亲们迁出了稳稳的幸福。

建村史馆——

新家园存放故土气息

怒江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向文清晰记得第一次踏访沙瓦村的经历。

汽车在省道上停了下来,司机告诉他,抬头往上看,什么时候帽子掉了,在云缝缝里就可以看到沙瓦村了!

这个福贡县最贫困的行政村坐落在怒江东岸高黎贡山山脉,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在这里的怒族群众,世代居住在山顶、半山腰仅能遮风避雨的千脚楼、叉叉房里,出山全靠一条狭窄的人马驿道。那天,等向文气喘吁吁地走进小村时,已是3个小时后了。

“住在山上不方便,雨季又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最怕的是突发疾病,还没等抬下山人就不行了……”沙瓦村沙瓦小组建档立卡户李小二告诉记者,去年初,参观了新盖的扶贫新村后,他对搬下山动了心。可是,他80多岁的老母亲不同意:“祖祖辈辈生活在山上,如果下了山,娃娃们会忘了自己的根!”

了解到群众的顾虑后,军分区协调当地政府调整搬迁计划——修建怒族文化村史馆,复制怒族民居,让群众离土不离乡,在新安置点找到老家的感觉!

去年12月,由军分区投入20万元修建的村史馆正式建成,里面陈列着村民亲手制作的竹酒杯、木碗、竹箩、犁耙锄头、存种子的罐子、怒族乐器“达比亚”等,原汁原味地展示了怒族直过民族的生产生活,记录怒族的发展变迁。

“这是我们过去打猎的弩和箭。”村史馆里,61岁的和付益正在向放假在家的学生介绍民族的历史。他告诉记者,这里保留着老家的模样,村民隔三岔五都会来看看老宅的家居陈设、生活用品、农耕器具和老照片,在火塘边坐坐、聊聊天。村史馆存放着老家的气息,也成为沙瓦村民告别贫困的见证。

产业跟进——

“拔穷根”确保不返贫

7月15日,在指挥田扶贫搬迁安置点棒球加工车间,友前尼和村民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棒球加工。她告诉记者:“军分区和珠海的企业在这里建了棒球车间,我们在家门口干活,一个月有一两千块钱的收入。”

政策扶持帮助“挪穷窝”易,后续的“换穷业”“拔穷根”难,只有及时跟进,才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怒江军分区驻村工作队队员姜勇介绍,军分区牵线,引进了棒球加工、草果秆编织、民族服饰加工等多家企业,在安置点同步建起厂房,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对于有想法、有能力的群众,军分区则重点进行创业帮扶。

“军队定点帮扶的贫困村农副产品优先纳入军队副食品区域集中筹措。”采访中,微信公众号跳出的这条新闻推送,让向文一下子兴奋起来。他立即打电话叫来了沙瓦村民兵骨干李建华。原来,军分区帮扶李建华等10名民兵以山林入股,开展“沙瓦飞鸡”特色养殖。这一优质绿色农副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然而,年初以来的疫情,影响了产品销售。为此,前不久,军分区还专门协调地方帮村里在县城开设了“沙瓦飞鸡”专卖店,拓展销售渠道。“现在军委机关出台了这么好的措施,有了政策支持,‘沙瓦飞鸡’就可以更顺畅地飞进部队食堂,沙瓦村奔小康有了快速路!”向文说。

幼儿园、微菜园——

让乡亲安居更乐居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的游乐设施、漂亮的才艺展示角……走进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指挥田八一幼儿园,是与城市里其他规范幼儿园别无二致的风景。孩子们或在室外嬉戏,或在教室学习,叽叽喳喳,如同一群快乐的小鸟。

“没想到山里的孩子也能上幼儿园,而且一分钱都不用我们自己掏!”村民和南生感慨不已,“每天一早将娃娃送来,自己还可以出去干活,太方便了……”

和南生告诉记者,住在山上时,孩子们上学得去乡里,单程就是3个多小时的山路,娃娃辛苦家长担心,所以不少人早早就辍学了。搬到山下后,村子就在路边,上学路途短了方便了。更没想到,部队还在安置点建了幼儿园,原来只能满山爬玩泥巴的小娃娃跟城里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里可以容纳200多名幼儿,最近因临近暑假,只有44位幼儿和2名教师在位。”幼儿园教师钱何燕告诉记者,八一幼儿园的规模和设置在全县都数得上,附近城乡不少群众都想将孩子送来。根据易地扶贫搬迁的各种政策,搬迁户子女优先入学,“零费用”接受教育。

“易地搬迁,既要顾当前,也要谋长远,切实帮助贫困户实现发展有路子、增收可持续、生活有保障。”怒江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为保障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他们还投入资金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安置点开发15亩微菜园,分为340块,种上蔬菜后分配给搬迁群众使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安置点农户”模式经营微菜园,此举解决了搬迁户蔬菜供需矛盾,降低生活成本。

“菜地靠近江边,灌溉方便,老人孩子就可以招呼。而且菜地的土是军分区专门拉来的‘肥土’,种子菜苗是军分区送来的优质苗,军分区还不时请农科人员上门指导。如今全村都能吃上自家种的新鲜菜,连买菜的钱都省了,生活比在山上滋润多了!”斯春梅对记者说。

离开沙瓦村,已是华灯初上。扶贫新村小楼上,一个个窗口透出温暖的灯光,合着饭菜的香气,孩子的喧闹声,怒族小村透着满满的活力。楼顶上,“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的标语格外醒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