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那村,那人,那些事儿


■郭天恩 本报特约通讯员 胡 铮

8月的南疆,秋高气爽,瓜果飘香。伴着丰收的喜悦,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巴什英买里村的村民再一次迎来了亲人解放军——新疆喀什军分区伽师县人武部的扶贫工作队队员。走进村子,平整宽阔的水泥路,白墙黑瓦的特色小楼错落有致,老人、孩子在刚建成的村文化广场散步。不少村民庭前种树、后院种菜,村容十分整洁。看着村子如今生机勃勃的模样,伽师县人武部政委刘勇内心充满欣慰。

谁能想到,这个昔日道路尘土飞扬,家家土坯房、茅草屋,连吃水都成问题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经过伽师县人武部扶贫工作队4年的倾情帮扶,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曾有1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为50.1%。2016年起,新疆喀什军分区伽师县人武部在巴什英买里村定点开展扶贫工作。2019年底,该村脱贫107户,贫困发生率降为11.11%。2020年国务院挂牌督战,3月8日工作队开始驻村,截至目前,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路灯点亮的,不只是乡村的夜

夕阳西下,带走了白天里最后的一丝余热。傍晚清凉舒适,巴什英买里村村民阿布都克日木带着孩子出门散步,明亮的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多亏了人武部的工作队,一来就给村里装上了路灯。”阿布都克日木充满感激地说。

这感激的话语,是走过漆黑夜路的村民才有的切身体会。那时,刚进驻的人武部扶贫工作队正在讨论该为村子解决哪些最紧迫的问题。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大家的讨论。

“刘政委,出事了!”村干部阿依图尔荪进门气喘吁吁地说,“阿布力孜大叔摔伤了,你们快去看看吧!”刘勇和其他两名工作队队员立刻赶往阿布力孜家。原来,村里一直没有路灯,65岁的村民阿布力孜晚上去村卫生所看病,由于路太黑,不小心踩在了冰上,重重地滑倒了。这下不仅病没看成,还把腰给摔伤了。

“装路灯!”工作队当即定下决心,先解决村民夜晚出行不便的问题。

接下来几天,几名队员跑遍了附近4个建材市场,但找到的灯具要么太贵,要么亮度不足,要么数量不够。于是,刘勇独自乘坐颠簸的长途汽车,跋涉大半天,到200多公里外的喀什市去联系购买路灯。最后,他辗转找到一位做建材生意的退役老兵,终于买到了100盏价廉质优的路灯。

买到了路灯,人武部又赶紧联系施工队,竖杆、装灯、接线、调试,没过多久,100盏路灯整整齐齐地立在了巴什英买里村的街头。

这一晚,巴什英买里村的路第一次被路灯照亮。

“亮了亮了……我们终于有路灯了!”看到村民们的笑容,看到孩子们在路灯下嬉戏,刘勇和队友们下定决心,“要为村里多做一点事,要让村子的变化日新月异。”

路灯的光亮铺洒在巴什英买里村平坦的道路上,村里的夜晚不再像以前黑漆漆的一片了,处处是欢声笑语。路灯不仅照亮了夜路,也温暖了人心。

鸽子放飞的,不仅是脱贫的梦

“这批鸽子长得又快又漂亮,太惹人喜爱了。”“一定要注意肉鸽的疾病防治和添喂的饲料配方。”在新疆伽师县故乡家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工作队队员王继伟与乡村畜牧兽医在交流养鸽经验。

一直以来,养殖肉鸽在当地是一个不错的产业。过去,巴什英买里村村民的收入主要靠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若有精力便再养几只肉鸽。然而,由于缺少资金、技术支撑和销路,零散的鸽子售卖“不成气候”,好多村民没养多久就放弃了。

打听到和田墨玉县有规模化养鸽产业,刘勇赶去“取经学习”。随后,一座由伽师县人武部支持建设的养鸽场在村里落成,2万只种鸽投放于此,军星养鸽基地正式建立,每年可给每户贫困户分红3000元左右。

今年45岁的村民阿迪力江·买买提,以前是村里的鸽子养殖大户,有一套成熟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后来因为家庭实际困难,他放弃了养鸽。这次,在工作队的诚意聘请下,阿迪力江担任军星养鸽基地负责人,对养鸽基地实施统一管理,解决了6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工作队还引进了500对美国“落地王”种鸽,乡村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定期给鸽子打疫苗。在鸽子销路上,工作队积极联系县城和周边县市,有效打开了市场。现在,经过不断学习和摸索,军星养鸽基地里的鸽子越养越好,销路也不断扩大。

“别小看了这鸽子粪的价值,好多农业种植大户专门来买鸽子粪用于改良土地。可以说,这鸽子浑身上下都是宝,当初选定这个扶贫产业,就是看上它的市场前景。”采访中,刘勇兴奋地向笔者介绍,鸽子蛋、鸽子垫、鸽子粪等形成的产业链,为村民增收插上了翅膀。

“村民们总能见到效益。”距离养鸽场不远的地方,是村里的“卫星工厂”,这里每天都能听到缝纫机的声音。车间里,数十名来自贫困家庭的村民正在制作鸽子垫。不久前,工厂接到了来自甘肃一家养鸽基地的3万份订单。驻村人武部政治工作科干事王继伟计算过,只要销售渠道顺畅,缝制鸽子垫的工作能让每户村民每月增收近千元。

“最重要的是提供工作岗位,让贫困户能够自食其力。”王继伟说,我们的扶贫方式在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这个很关键。

“以前嘛,好多事情我们不敢想、不敢干,现在有扶贫工作队为我们创造条件,给我们做坚实的后盾,我们通过勤劳双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村民买买提力·艾山江感慨地说。

走访调研过程中,得知贫困户艾尼瓦尔有木工手艺,开办过一个家具加工厂,人武部特意帮他添置压板机,建起成品展示区和粗料加工区。后来,这个加工厂升级为木工合作社,解决了12名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

夜校开启的,不单是致富的路

扶贫必扶智,要从根本上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还得改变村民们的思想意识,提升文化素养。

刘勇清楚地记得, 2016年3月12日,当他第一次走进这个村的时候,他得知巴什英买里村有280户村民,279户都是维吾尔族同胞,绝大多数说不好普通话。

“语言不通,扶贫工作就难以有效开展,科学文化知识也难以向村民传授。”为克服交流障碍,工作队请来当地中学的双语老师在村委会大礼堂办起了“村民夜校”,教授普通话。

起初,夜校的听众并不多,听课的人稀稀拉拉。经过讨论,工作队改变了教学内容:课堂上,老师不仅教普通话,还宣讲扶贫政策、传授农技知识。慢慢地,经过村民口口相传,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晚来的人想找个板凳都难。

村民塔吉古丽家中共有7口人,一位上了年纪的75岁老母亲,体弱多病,还有5个未成家的孩子。大儿子在县里餐厅务工,每月工资2500元,其余4个孩子均正在读书。家里没有劳动力,孩子上学开支大,一家人一直靠着低保补贴和几亩地维持生计,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

参加村民夜校后,塔吉古丽萌发了种植蔬菜的想法。刘勇得知这一情况,带着官兵再次来到她家,将她家房子后面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建起了一间温室大棚。人武部官兵、民兵帮他们种起了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

“能免费学知识、学技术,大家都愿意来,特别是村里的年轻人。”尝到甜头的塔吉古丽说,“现在,可以通过勤劳的双手致富,谁都想过上好日子。”

经过4年的努力,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和孩子已经能和工作队顺畅交流,一些老人也可以用普通话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

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向这个贫困村子的教育事业伸出了援手。巴什英买里村幼儿园缺少教师,刘勇与乡镇政府沟通请求支援,立即有3名老师自愿前来长期帮扶。孩子们缺少学习用品,工作队队员们在网络上呼吁,很快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500个书包、200双鞋、500套画笔和各类玩具。

前不久,伽师县人武部紧盯村民所需所盼,为巴什英买里村修建集娱乐学习于一体的“八一文化广场”。如今,文化广场已经成为村民休闲、健身和进行村集体活动的场所。渐渐地,村民们开始喜欢散步健身,遇到身着迷彩的扶贫工作队队员,他们总爱迎上去,拉着手聊聊天。看到这一幕,刘勇感慨:“扶贫工作是一座‘连心桥’,让军和民、心与心的距离又拉近了一步。”

从上至下依次为:

图①:八一文化广场

图②:人武部官兵为村民宣讲政策

图③、⑤:人武部官兵帮村民种植蔬菜

图④:村民带着孩子在图书馆看书

图⑥:“拥抱春天,千里爱心接力”物资捐赠发放仪式

图⑦:人武部为该村援建的温室大棚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