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永远回响在心头的战歌

——读《乌蒙战歌》


■向贤彪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写出了乌蒙山的巍峨和气势,表现了红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0世纪60年代,解放军一个新的兵种——基建工程兵诞生。这支部队中的一支,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开进乌蒙山深处,为三线建设开采煤矿。为此,官兵们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地心深处的不朽战歌。摆在案头的《乌蒙战歌》一书,正是描写这段创业史的力作。

《乌蒙战歌》的作者樊希安曾是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他曾见证这支部队的组建,曾参与多次紧张激烈的会战,曾为自己亲手挖出的煤炭变成飞溅的钢花而欣喜若狂,也曾为战友倒在自己身边而悲痛不已……凭借多年的生活积淀和酝酿,他用厚重的笔触,揭开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的神秘面纱,鲜活地展示了这支部队官兵不凡的战斗历程和心灵历程。

这支部队组建之初,成员来自四面八方,有作战部队调来的,有工改兵的,有新征集入伍的……大家怀着一颗颗火热的心来到乌蒙山区,投入三线建设。虽然许多人怀有大干一场的决心和吃苦的思想准备,但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环境,还是有不少人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个别抱着打仗愿望参军的新兵,没想到来部队当上了“煤黑子”,一时思想不通,还当起了“逃兵”。作者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可触可感的生动场景和感人事例,展现了党对这支部队有力的政治思想领导、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各级领导和共产党员吃苦在前的模范带头作用等,从而如何稳定人心、凝聚兵心,使部队上下统一了对三线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奠定了将青春与热血献给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的思想基础。

军人决胜在战场。这支部队经年累月以大山为战场,蹲山沟、住工棚,打山洞、掘乌金,工作夜以继日“三班倒”,大战接连不断经常有,官兵不仅要随时面对苦与累的历练,还要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地下掘井采煤,最怕遇到“瓦斯爆炸、塌方冒顶、地下涌水”三大害,而他们都遇到过。对许际执舍身救战友的壮举,作者作了这样的描述:“一场罕见的塌方发生了,几十吨重的风化石沿着地下水倾泻而下,压塌了刚刚砌好的石碹,压断了支撑的木架,埋住了祝景福的两腿和夏志武大半个身子。许际执看到这一情景,高喊道:‘同志们,快抢救战友!’他边喊边扛起一根木头,嗖地冲进危险区……”最后,祝景福和夏志武被救出来了,但倾泻而下的碎石埋住了许际执。危险没有吓倒官兵、死神没有让他们止步,大家高喊着许际执的名字,立下“生为革命谱新曲,死为人民写壮歌”的誓言,又一次次冲了上去。当年,这支部队一举突破年成巷万米大关,受到上级的通令嘉奖。

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工作是危险的,却充满着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施工间隙,打起竹板唱山歌;节日假日,文艺演出队翻山越岭巡回演出;电影场上,拉歌声不绝于耳;还有战士诗人夏志武勤奋创作,将一篇篇诗作送到战友手中……“他们,在最黑暗的地下辛勤劳作,但更面朝着太阳”“他们开采的煤点燃钢炉,也点燃自己的人生”,这是人们对他们的赞美,更是这支英雄部队的风采!

一气读完《乌蒙战歌》,也勾起我深深的回忆。几乎在同一时期,我也身处贵州乌蒙山深处,也同他们一样战斗在地底层。所不同的是,他们的任务是挖煤,我们的任务是修建地下洞库。同样的使命、同样的经历,告诉人们——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曾经存放了怎样的跋涉、怎样的坚守、怎样的付出,青春怎样在时光里消逝、又怎样与岁月共存。在这一曲催人奋进的战歌中,铺陈着生命的崇高与巍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