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动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英国战争动员发展一览


■杨胜利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胜利,其战争动员实践丰富、特色鲜明。

发展历程

英国战争动员的发展,既学习借鉴欧洲大陆列强的经验,同时又结合国情军情,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1757年,英国通过《民兵法》,巩固了民兵地位。19世纪中叶组建志愿兵,将民兵制度由传统的义务民兵制改为志愿民兵制。1907年,英国通过《国土军与预备役部队法》,取消志愿兵、国民兵和民兵,组建国土军,并在各大学成立预备军官训练团。至此,英国后备力量的建设,由传统的民兵制度转变为近现代的预备役制度。

一战期间,德国飞艇和飞机的空袭对英国本土构成严重威胁。英国为此建立民防制度,进行大范围的民防动员。1917年8月,英国伦敦成立“防空指挥部”,实行灯火管制,构筑防空洞,疏散掩蔽居民,建立防空袭警报等。一战结束后,英国初步形成城市民防体系。

二战期间,英国成立战时内阁,作为战争动员的最高决策机构。在战时内阁的领导下,英国相继成立工业动员、物资动员、人力动员、交通动员、财政动员等领导机构,为组织实施全国总动员奠定了组织基础。

冷战期间,英国确立了以精干常备军为骨干、以国家经济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国家平战转换能力为重心的战争动员战略指导,并在1982年爆发的英阿马岛战争中得到全面检验。

通过海湾战争,西方国家普遍认识到,未来战争将更多表现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体现在战争动员领域,就是实施精确有效的局部动员。为此,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幅度削减陆军后备力量的骨干——国土军。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皇家海军后备力量,使其数量占到皇家海军现役兵力的60%以上;调整民防职能任务,进一步向应战与应急相平衡的方向转变。

发展现状

注重平时战争储备的基础性作用。采取平战结合和军民结合的方式,依据战时需要,组织发展国民经济,规划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

重视持续动员。依据英国现行防务政策,战争爆发后,一方面寄希望于核威慑和美国的增援,尽快结束战争;另一方面又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基于上述动员思想,在预备役建设方面,除继续重视正规预备役外,还加强了志愿预备役部队的建设,使后备力量不断扩大。志愿预备役部队通常由各行各业的志愿人员组成,战时部分人员作为预备队,成建制地派往一线补充增援作战部队,部分人员负责本国要地的保卫和警戒,较好地实现了现役与后备力量的均衡发展。

英国战争动员的决策主要涉及议会、首相及其内阁、国防部三类主体。议会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具有对包括战争动员在内的涉及战争与和平事项的最高决定权。首相及其内阁掌握着有关国防与军队的实际领导权,内阁下设国防与海外政策委员会,是国防的最高决策机构,同时也是战争动员的最高领导机构。国防部属于政府行政部门,其最高长官是国防大臣。在战争动员中,国防部制定动员的政策和计划,领导三军的动员准备与实施,协调其他部门的动员准备与实施工作。

英国战争动员可划分为武装力量动员、工业动员、交通运输动员和民防动员等几大类。此外,战时动员还包括政治动员、联盟动员、财政动员等。其中,武装力量动员分为现役部队动员和预备役动员,预备役动员又分为正规预备役动员和志愿预备役动员。工业动员主要分为国有企业动员和私人企业动员。民防动员主要依托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志愿人员,战时应对敌空袭并消除空袭后果,平时担负抢险救灾任务。

发展趋势

近年来,英国在战争动员体系建设上,更加突出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推动民防建设向综合性危机管理方向转变。

英国政府在“防务与安全战略评估”中,进一步明确了预备役部队肩负的三项使命:支援执行海外任务的现役部队;支援民选政府,提高国家抗灾能力;保持军队与国民的联系。比如,国土军建有民事快速反应部队,英国把这支部队作为政府应对国家紧急情况的重要力量,几乎所有突发事件都动用民事快速反应部队,达到了以应急行动提升应战能力的目的。

此外,“脱欧”后的英国将面临较大的安全发展压力和战争动员建设任务。一方面,其防务企业将失去欧洲防务基金的资助,在武器装备研发、防务产业等领域将遭受打击;另一方面,昔日的防务伙伴将成为竞争对手,围绕某些防务议题将展开激烈博弈。

为此,英国国防部发布《动员、现代化和转型》报告,对不断上升的安全威胁进行回应。报告明确,“脱欧”后的英国将聚焦于与先进的对手竞争,动员计划将重新聚焦于传统问题。同时,结合防务要求,提高投送能力,加强创新能力,尤其是加强对信息和数据的利用,以及加强无人机等高性能武器的建设,不断提高“脱欧”后的防务水平。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