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役前训练,当“风物长宜放眼量”


■本报记者 刘建伟

踏访一南一北两个役前训练场,看着预定新兵斗志昂扬摸爬滚打的身影,聆听他们在训练中拔节成长的一个个故事,记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众所周知,军队的基础在基层士兵,士兵的源头在地方征兵。近年来,国家和各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激励了一批批优秀地方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步入新时代,全国各地兵役机构在预定新兵踏入军营之前组织开展役前训练,虽然训练时间不长,但其意义和作用重大——

提前给思想“穿军装”。我们知道,绝大多数适龄青年选择参军入伍是为了履行义务、报效国家,但也有一些青年入伍动机不够端正,存有引发思想退兵的隐患苗头。

因此,在役前训练中既针对性开展军事和体能训练,又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对进一步端正预定新兵入伍动机非常重要。很多省军区、军分区和人武部在役前教育训练中,突出军人使命教育内容,注重用红色资源为应征青年“加锌补钙”、提神聚气,坚定他们从军报国的使命感责任感,打牢其应征服役的思想基础,可以说是提前把军装“穿”在了新战士的脑海里,提前把“精忠报国”刻在了新战士的心坎上。

而且,对在役前训练中发现思想不坚定、意志薄弱的人员及时予以劝退和淘汰,能有效减少思想退兵,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征兵资源。

助力实现精准定兵。新时代对征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把优秀的适龄青年送到部队,更要量体裁衣,把他们送到最需要、最适合的岗位战位上。全国各地3年来的探索实践表明,征兵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役前训练,了解预定新兵的个人情况,对他们适合去什么样的部队、什么样的岗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效助力精准定兵。

如有的军分区在新兵档案里附“兵情卡”,包括新兵性格特征、专业特长、岗位建议等内容,对新兵集训后“二次分配”能起到辅助作用;还有的人武部通过役前训练建立预定新兵数据库、推行“定兵辅助决策系统”,方便部队尽快掌握新兵各方面素质状况,最大限度实现“人岗相适”。

提高初入军营的适应能力。不少青年对部队缺乏了解,对军营怀有过于美好的憧憬。入伍后,高强度的训练和严格的纪律会让一些新兵感到不适应,容易萌生退意。

组织预定新兵进行役前训练,能让他们提前体验真实的军营生活,接受身心考验。尽管役前训练时间不长,但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军事和体能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预定新兵对军营的认同和向往,提高他们的军事和身体素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预定新兵向合格军人嬗变的进程,对提高他们的入伍适应性大有裨益。

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役前训练不是“临阵磨枪”,而是涉及我军兵员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推动征兵工作向精细化迈进的关键一环,对优化兵员结构、提高兵员质量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各级当“风物长宜放眼量”,扎实开展不断探索,真正让役前训练成为检验和提升兵员质量的有效抓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