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21名“兵书记”回家述职


■温军航 本报特约记者 乔振友

“我们采取以独资经营为龙头、合作经营为主体、承包经营为补充的3种经济经营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8月底,重庆市彭水县人武部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全县21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退役军人齐聚一堂,畅谈自己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经验教训,重温入党从军的初心,收获满满。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属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前不久,该县人武部调查了解到,全县共有21名退役军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奋战在彭水偏远贫困的苗寨村落,为该县脱贫摘帽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地方党委的军事部,我们永远是退役军人的娘家,要主动为他们服好务。”人武部部长王丰找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提出请“兵书记”回家述职的想法。他说:“这些第一书记,工作中肯定有许多成败得失,召集在一起开一个经验交流会,有助于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给他们以温暖和关怀,有助于他们鼓足干劲打赢攻坚战。”

“这个想法太好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沈华凡对王丰部长的提议双手赞成,两人一拍即合。

初秋的彭水天高云淡。21名曾经卫国戍边的驻村第一书记重披迷彩绿,在庄重的“八一”军徽下、暖暖的欢迎标语前,或驻足凝望、或拍照留念,眼眶湿润,满脸幸福。他们中大多数人此前并不相识,但今天却走进了同一座军营。

来自天台村的第一书记叶彪首先发言。这位曾经服役24年的团职转业军官,3年前主动申请担任驻村第一书记。3年来,他协调争取资金上千万元,相继有18个扶贫项目落地,使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户年均收入近3万元。

“遇到难啃的硬骨头,我不上谁上?有人说我干工作不要命,咱当兵的人哪个是孬种……”有着14年军龄的鞍子村第一书记任昌华,讲述了自己的扶贫心路。虽已年过半百,两鬓挂霜,但他是全县驻村第一书记中出了名的“拼命三郎”,驻村3年,解决了10余个棘手难题,赢得了军地领导和村民的赞许。

经验是财富,教训更为宝贵。记者了解到,有的第一书记,主动揭伤疤、说扶贫过程中的教训,使“一人知”成为“多人知”,使一人的弯路成为更多人的警示。从军24年的陈睦彪,2018年刚刚转业安置到地方,2019年初就申请到大垭村驻村扶贫。他深有感触地说:“扶贫跟上战场差不多,只是从一个战场转到另一个战场,其间,我也走过不少弯路,有过失败的教训,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还是太着急啦!”

一个个扶贫经验教训给人启迪,一个个扶贫故事感人肺腑。“兵书记”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分享驻村工作经历和体会,气氛热烈而融洽。

交流结束,21名“兵书记”走进县人武部荣誉室,聆听“红军留言条”“红军布告”“马头山战役”等发生在彭水的红色故事。在红军渡江主题雕塑前,第一书记们面对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一天的交流和参观学习就要结束了,大家彼此留下联系方式,相约在扶贫路上携手共进。

点 评 

这样的述职鼓干劲

■张国豪

在脱贫攻坚工作最吃紧的时刻,许多退役军人像当初参军一样,背起行囊,告别亲人,来到偏远贫困的乡村,当起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对他们做出的成绩,组织上应当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能去时轰轰烈烈,回时悄无声息。定期组织“兵书记”回家述职既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又是对他们的关心关怀。这样,不但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共享资源,而且还能为他们加油打气,携手攻克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如此做法可取可学。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