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复兴村走上复兴路


■本报记者 解学锋 通讯员 朱立军 周 杰

金秋时节,走进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东胡集镇的复兴村,目之所及,一派喜迎丰收的农忙景象。

在这块素有“苏北小延安”之称的红色土地上,流传着无数动人的战斗故事。长期以来,这里远离城区,交通闭塞,村民生活拮据,村级经济基础薄弱,是省级经济贫困村。2018年,淮安军分区用3年时间帮扶淮阴区刘老庄乡红星村脱贫后,又主动对接涟水县政府,紧锣密鼓与复兴村结对帮扶,引领复兴村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复兴之路。

走在村里,记者被一户农家院落飘出的“谁不说俺解放军好……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的歌声吸引,这正是电影《红日》的插曲。提起电影《红日》,可谓家喻户晓。该影片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在涟水取景拍摄,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消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的故事。

如今,进入新时代,淮安军分区官兵与复兴村村民一道共同续写军民鱼水深情新篇章。

“快快,请进屋喝口热茶……”踏进帮扶户罗会松家院门,正忙着在门前地里清除杂草的罗会松扔下手里的锄头,跑过来热情地把大家迎进窗明几净的堂屋。提起官兵帮助自己的事,从危房改造到工作落实,罗会松一件件如数家珍。

“前两年,像罗会松这样的建档立卡户有121户,311名低收入人口,因为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想帮他们也无能为力。要不是军分区的扶贫措施好,村民还不知道哪天才能过上好日子呢!”村支书刘长虎感慨地说,现在家家住楼房、夜晚路灯亮、村里有工厂、健身有广场,生活与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一路看着村民居住的崭新楼房,记者不知不觉来到了村委会办公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楼前的“党建长廊”。72岁的老支书沈士宝说,过去组织生活不完善,形不成战斗力、没有凝聚力,群众总是不满意。现在党员作用发挥好,一声令下坐满堂;集体经济收入高,过去一直画“鸡蛋”,现在收入几十万。

“给钱给物上项目,不如建强一支好队伍。助力贫困村脱贫,最紧要的就是帮助村里培养父老乡亲信赖的主心骨和放心人!”在淮安军分区助力驻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会上,军分区政委张立军带领“一班人”确立了军分区助力打赢复兴村脱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

在实际帮扶中,该军分区党委充分发挥军队政治工作优势,让机关党支部与复兴村结成党建帮扶对子,手把手推进理论学习,深化实践运用,教工作方法,强业务能力,共同研究谋划党建引领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他们引领村民土里刨金发展高效种植业,兴办厂子多上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不仅要建强党总支班子,更要带好队伍,为村里培养一批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明白人,实现全村持久、稳定地致富奔小康!”军分区主动联合涟水县组织、人社、教育部门以及东胡集镇党委政府,为复兴村党总支和党员干部建起对口教育培训、工作指导等长期帮建机制,选拔优秀退役军人补充进入村“两委”,提高工作创新活力;投入20多万元购置党建工作理论书刊,重新打造村党总支工作场地、会议室,布设融党建与国防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党建长廊,配置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办公用品……一系列手把手帮建、面对面指导和一对一破解问题的举措,让昔日工作难开展、人心不稳定、村民意见大、工作条件差的贫困村,变成了今日党风好、村风优、民风善的文明幸福复兴村。

在这支队伍的带领下,复兴村建成标准化厂房、食用菌产业园、烘干房等扶贫车间,3家入驻企业每年为村里带来3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带动周边近300名群众就业,助力复兴村脱贫摘帽……

走出复兴村,凝视蓝天白云映衬下村委会房顶熠熠生辉的金色党徽,回望村民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记者感到,这个季节,最明媚的不是洒落的阳光,而是复兴村一张张向着太阳绽放的幸福笑脸。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