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你们从未走远

——“喀秋莎”的自述


■蔡永连

这么多年过去了,上甘岭的战友,你们仍埋骨他乡,还是已魂归故里?如今江河安澜,我待在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安享岁月太平,每天静静地迎接南来北往形形色色朝我打量的目光。旁边的标牌不断向人们介绍我是来自苏联的“喀秋莎”——68年前,我也和你们一样,战斗在上甘岭。虽然我来自异域,但是我早已与中国、与你们融为一体。

还记得吗?你们说我是最漂亮的火箭炮,还给我取了个让我哭笑不得的绰号叫“娇骄”。你们说我娇气,一发弹的价格等于60两黄金,发射时还特别容易暴露阵地,打完要马上转移;又说我战果骄人,通常是在反击中使用,百发齐放,震破敌胆。那天晚上,已经7天7夜没离开过指挥所坑道的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身体极其虚弱,被两个参谋架出坑道,站在山头上大口喘气,正好看到我一通齐射把敌军阵地烧红了一片,他当时吃惊得好半晌才感叹出声儿来:“哦呀,如果打仗不死人,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玩儿的游戏啦!”

可是,战争总是残酷的。68年来的每个夜晚,我都会从那43天鏖战的噩梦中惊醒。梦里我又看到了上甘岭东391高地雄伟的山峰,一面石壁上镌刻着鲜艳夺目的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牺牲于上甘岭战役打响前夕的少云兄弟,明明还在咧着嘴朝我笑,怎么下一秒就成了熊熊燃烧的一团火?我似乎听到皮开肉绽的声音、闻到冲鼻的焦煳味,可他一声不吭,趴在那里纹丝不动。“少云,起来!起来打滚,把火滚灭,快啊!”我一直喊,却始终喊不出声音……还有19岁的龙世昌,左腿已被炸断,血肉模糊的他正攥着一个爆破筒,从我面前一点点匍匐过去。他鹰隼般的眼神像一道利剑,直勾勾盯着敌军的地堡,拉着火的爆破筒被他从地堡射击孔里杵了进去。我想伸手把他拉回来,他却用胸膛死死地抵住地堡射击孔……还有继光兄弟,6连的战友们都冲上来了,你可以不用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了,你起来啊!你快起来!

我知道,你们听不到了。你们再不会围着我转,心爱地抚摸着我,一遍遍地说:“喀秋莎,我们去跟他们拼了!”

激流跌宕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祖国安定繁荣,人民的生活就像一泓平滑宽阔的缓流。每天,安然恬淡的人们从我身边经过时,我都想过去问问他们:“你们是否还记得我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友?是否还记得我那些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地区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最可爱的兄弟?是否能永远铭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天下太平?”

我知道,还有一群人躲在键盘后面诽谤我的兄弟少云、解构我的兄弟继光。我真想把这些人轰回到68年前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让这些解构历史的人亲眼看看热血的鲜红、亲耳听听战场的咆哮。不铭记历史、不敬畏生命、不尊崇英雄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只能做任人宰割的羔羊。

我们也不能总是活在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虚无主义的愤怒里。如今,世界局势波谲云诡,面对强敌环伺、虎狼觊觎,我们必须时刻绷紧备战打仗之弦,做好随时应战的充分准备,确保一旦有事上得去、打得赢。

毛泽东曾说:“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它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利坚合众国的钢铁还要硬。”那时,钢少气多的我们,不畏艰难险阻、不畏强大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碾碎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今日,钢强气盛的人民军队,信仰坚如磐石,忠诚始终如一,一往无前续写属于新时代的铁血荣光!

上甘岭的战友,请你们安息。你们从未走远,你们永远活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