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色家风代代传


■丛志宏

习主席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要求,要大力加强对党忠诚教育,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门三代工兵”的佳话,就是管家人重视家庭家风建设的写照。

优良家风既渗透着传统美德,更折射出家国情怀。中国自古就不乏精忠报国的家风传承。名垂青史的杨家将三代忠良,第一代杨继业在宋雍熙三年北伐辽国的战役中壮烈牺牲,第二代代表人物杨延昭保卫边关屡立战功,宋真宗曾称赞他:“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第三代杨文广官至侍卫步军都虞候,满门忠烈、三代名将,精忠报国,一脉相承。

好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对于后代来说更是无形的精神财富。这种传承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管宗礼,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时代变迁和部队大熔炉的锤炼后,他把红色基因作为“传家宝”,传了儿子传孙子,实现了代代相传。

家风的传承需要物理空间的支撑,家庭成员在共同生活中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三代工兵”面对聚少离多的客观现实,不失时机地策划组织教育活动,如管宗礼带着儿孙多次回乡,带着孩子为家乡的烈士扫墓;利用家属来队时机,带孩子接受军营生活的熏陶,播下从军报国的种子,取得其他教育方式难以达到的效果。

家风传承只有始终贯彻鲜明的精神文化主线,才能走深走实走远。贯穿“三代工兵”成长发展全过程的正是雷锋精神。三代人把雷锋生前所在团、雷锋精神纪念馆作为成长平台、教育基地,从爷爷被表彰为学雷锋先进分子,到孙子获得原沈阳军区学雷锋金质奖章,形成了三代学雷锋、三代当雷锋的教育奇观。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一个细胞。”家风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形式,它与社会教育和部队教育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可以有效落实“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还能在耳濡目染上显示独特魅力。中国军人家庭数量庞大,只要都像“三代工兵”那样,把红色基因作为“传家宝”,那么中华民族红色基因的大树就会更加枝繁叶茂、果实丰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