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英雄城市寻英雄 不朽功勋代代传

——3位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家国故事


■范奇飞 郑 泽 谢秋林

编者按 70年前,志愿军将士告别亲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保和平、卫祖国”。70年后的今天,为做好“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颁发工作,辽宁省丹东市委宣传部在全市发起“英雄城市寻英雄”活动。

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首激情燃烧的岁月,王凤山、张恒志、谢长平3位老英雄动情讲述的流光碎影,带着我们再一次走近这段历史,穿越回那血与火的战场。

谢长平——

“为英雄儿女树碑立传,是我的荣耀”

谢长平,1934年出生,1956年入党,中国人民志愿军150师文工队战士,多次被省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走进谢长平的家,客厅里最打眼的就数墙上挂着的玻璃相框,相框里有一张谢长平同战友的合影。“我没在前线作战,但在一线给战友鼓气,大家伙儿喜欢听我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说起当年的故事,谢长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当场还哼起一段戏曲小调。

赴朝鲜作战的岁月,谢长平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行军和演出的场景。“我们主要在清川江和朝鲜东海岸一带活动,朝鲜的冬天特别冷,虽然有冬装,可抵不住刺骨的寒风。”“那个时候,我们部队山东籍战士比较多,最受欢迎的就是山东快书,我一天最多能表演8场。”

在行军途中发生的一件事,影响了谢长平的一生。那时候为了躲避美国空军轰炸,部队采取夜间行军。一天夜里,他们排被分到一位朝鲜阿玛尼(朝鲜语,意为“大妈”)家里短暂休整,看到疲惫的志愿军,阿玛尼立即生火做饭。不料美国飞机开始新一轮轰炸,阿玛尼的丈夫不幸被炸死。阿玛尼强忍悲痛,用松枝掩盖丈夫的遗体,擦干眼泪把热乎乎的米饭和豆腐端到志愿军战士面前……

说到这里,谢长平的眼里闪烁着泪花,“我们能够打败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与朝鲜人民的无私支持是分不开的。”这件事在他的心里埋下为中朝友谊奉献一生的信念火种。

谢长平向笔者展示了一份长达75页的手写抗美援朝展陈大纲,这几乎是谢长平一辈子心血的浓缩。

从1956年转业到市文工团工作,谢长平曾3次申请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工作,终于在1979年如愿以偿。

为真实再现抗美援朝战场,他随丹东党政考察团奔赴朝鲜,到会昌郡,实地了解毛岸英烈士牺牲前最后场景;到松骨峰,复原绘制战场地图、搜集烈士遗物;1985年至1988年,多次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查阅资料,四处奔波探访志愿军战士。

1993年,展陈大纲最终定稿。身边的人都感慨他工作辛苦,他却甘之如饴,谢长平说:“为英雄儿女树碑立传,是我的荣耀。”

2020年8月,抗美援朝纪念馆改扩建完工即将开馆之际,已经86岁的谢长平应邀参加访谈。回顾过去,他坚定地说:“1950年赴朝作战,我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对战争的了解只是局部。而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工作,尤其是通过改扩建纪念馆,编写展陈大纲,让我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是任何国家和势力都无法抹灭的。”

王凤山——

“要发扬光荣传统,筑牢祖国的边防线”

王凤山,1931年1月出生,1947年入伍,1948年入党,1953年退伍后担任丹东市五龙背镇五龙背村新康大队大队长,在抗美援朝后方保卫战中,带领民兵活捉美空军上校飞行员阿诺德,所在民兵连被毛泽东主席授予“光荣枪”,个人多次被省、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如果时光可以被存放,王凤山一生最珍贵的记忆,都存放在一张精心珍藏的国产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照片中——这是在全国治安模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主席亲自授予他们民兵连的嘉奖。

关于这份嘉奖的来历,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1953年1月12日晚,一架美国B-29型飞机侵入安东市(现丹东市)上空,志愿军空军部队第一时间发现后立即升空痛击。晚上10时12分,美机被击中起火后坠落于凤城县边门区榆树林村南山。

那天晚上,王凤山在村支部开完会还未离开,就看到一个大火球带着刺耳的声响向五龙山方向坠落。意识到情况紧急,他和其他7名民兵马上赶赴坠机地点。在那滴水成冰的三九天,他们在雪地里跋涉了5公里终于看到了火光。走近一看,一架七零八落的飞机正在燃烧,王凤山记下机号:B-29型44-62217,并步量了机翼长短,将现场情况上报。

13日一上午,在军警民合力围捕之下,有10名美军俘虏陆续落网。据美俘供称,被击落的飞机属“581空中补给与通讯联队”,系B-29型轰炸机改装,侵入我国供战略侦察、空投特务和通讯联络之用,仍有上校飞行员阿诺德尚未落网。

预料到阿诺德不会逃太远,王凤山和蔡厚喜等4名民兵沿老古沟村的小道,来到村北的窑沟地带查找,在一处偏僻山坡上,发现地上的雪坑有人坐过的痕迹,大家便分头寻找。不久,他们就在一棵松树下发现了一名身材魁梧的美军军官。王凤山和蔡厚喜率先冲了过去,猛地将其后腰抱住,几番推拉终于将其制伏,随后交由公安干警押走。

1953年1月21日,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谴责美军派遣军用飞机侵犯我国领空的罪恶行径。1954年11月23日,依据我国刑法,判处阿诺德有期徒刑10年,其余10名美军俘虏被分别判处4至8年有期徒刑。

“继续努力提高警惕,粉碎敌人一切阴谋活动,保卫祖国建设”,1953年3月21日举行的庆功会上,东北军区与辽东军区代表李飞天向活捉空军飞贼的81名有功之臣赠送锦旗并发了奖。

退休后,王凤山常去镇上的学校讲课,跟孩子们讲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每当讲起和民兵队友的故事,他的骄傲溢于言表,“我们是民兵,要发扬光荣传统,筑牢祖国的边防线。”

张恒志——

“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对所有烈士的褒奖”

张恒志,1931年出生,1946年入伍,1956年入党,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25团战士,曾荣获东北人民解放军英雄奖章,抗美援朝三等功勋章。

这是一组珍贵的老照片:“上甘岭通讯员高空接线”“朝鲜人民庆祝胜利游行”“炮兵战士训练留念”……每一张背后都是一段传奇故事。闲暇时,张恒志总会拿出来看一看。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像回到和战友们一起冲锋的年代,脸上绽放出光彩。

自古英雄出少年。张恒志16岁参军,经历过解放战争。1950年,年仅19岁却已是个“老兵”的他再一次走上战场。

1951年10月,张恒志所在的炮兵25团在行军途中遭遇了一场激战。当时双方阵地平均距离是400米左右,最近的地方仅有100米,而敌炮火射程在600米以上。当时全团2000余人正在行军途中,张恒志侦察到敌军在前方埋伏后,火速向团长汇报,详细说明了情况。团长当即命令全团官兵立刻停止前行,原地隐蔽。不一会儿,敌军的远程炮弹就落在行军前方。因为张恒志提供了有效情报,该团避免了损失。为此,志愿军总政治部专门奖励了张恒志。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战况紧张。当时炮兵指挥所距离志愿军总指挥所不到20公里,指挥所的电话线被炸断,团长命令张恒志全力保障通讯任务。他冒着枪林弹雨排查线路,用双手抓住电话线,用身体当导体,确保了电话畅通。“我身上的通讯工具被炸烂了,也没顾那么多,两手紧紧抓住断掉的电话线,就算是光荣了,也要完成任务。”

张恒志被荣记三等功。这枚勋章被他珍藏了68年,但他却从来没把“英雄”二字挂在嘴边,更没有把自己当英雄。在退伍后的漫长岁月里,提起这份荣誉,张恒志总是说:“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对所有烈士的褒奖。”

“新战友们,你们即将奔赴军营,作为一名老兵,我希望你们在部队坚决听党指挥,苦练杀敌本领……”2020年7月20日,张恒志同100多名预征新兵一起忆峥嵘岁月。活动结束后,张恒志用一个庄严的军礼,向新兵们表达敬意,更包含着他无限的期许。

革命人永远年轻

■崔 鹏

“每天早晨睁开眼,发现自己还活着,然后继续战斗,我们老兵永远是战士。”这是采访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

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就是一部历史,一本教科书。随着时间的流逝,目前健在的老英雄年岁越来越高,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接受采访亦不是个轻松活儿,但他们还是挺直了身板,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的证书勋章,献出记忆深处的宝藏。

谢长平老人的儿子谢秋林说:“父亲对这些军功章非常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五龙背村党支部书记李鹏回忆道:“2001年我上初中,开学第一课就是王凤山爷爷给我们上的国防教育课。操场上、松树旁,我至今记得他胸前熠熠生辉的勋章。”

老兵们的珍贵回忆如果仅藏在心底,那只是个人追求人生信仰过程中的一段特殊经历。但若传播于社会,对年轻的后辈们来说,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懂老兵的故事,感悟战争年代的鲜血与生命,火红年代的激情澎湃,和平安定的来之不易;把老兵的记忆留住,让抗美援朝精神发扬光大,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他们不该被遗忘。”如今,耄耋之年的老兵们背革命诗歌、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这种劲头让人敬佩。他们说要活出精气神,替牺牲的战友们看看这太平盛世、国富兵强。

图①:1985年,丹东党政代表团赴朝鲜考察合影留念。

图②:谢长平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图③:王凤山与青年民兵交流武装工作心得。

图④:张恒志向青年志愿者讲述军功章背后的故事。

图片提供:范奇飞

制图: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