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个只有57户人口、村集体年收入不到1万元、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的贫困小山村,如何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石头硬、铁锤硬,不如衣家人意志硬


■宋述泉 本报记者 贾玉省

山东栖霞,依山而建,是一个被2500座大大小小的山峰环抱的胶东小城。沿该市亭口镇向西11公里,坐落着一个仅有57户人家的小村庄——衣家村。

过去,老人们说,这是一个“连土匪都找不到的地方”。据该村村志记载,300多年前,衣家人为躲避战乱,辗转来到这处“世外桃源”。连绵不绝的大山犹如一道道关卡,保住了衣家人的性命,却也锁住了衣家村向外发展的路。

一直以来,村民延续着靠山吃山的劳作方式。由于地少山多,村民世世代代依靠种植樱桃和苹果为生。而坐落在半山腰的衣家村只有一条狭窄的泥土路,去山上的果园,走一趟就得花费1个多小时。每年到了收获季,村民们只能靠肩扛手提把果子运出村,效率十分低下。遇上恶劣天气,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水果烂在地里。

衣家人被山围困,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谋生,这让本就人丁稀少的衣家村雪上加霜。100多口人,常年在外打工的有30多人,季节性外出打工人数占到了全村劳动力的80%。

2009年,退役军人衣元良回到家乡,担任衣家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村委会办公室,连个像样的屋顶都没有,屋里都长出了杂草。”衣元良向记者回忆。彼时,衣家村村集体的年收入不到1万元,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

2016年和2017年,衣家村连续两年大旱,衣元良自掏腰包为村里买来“救命水”,可送水车愣是被拦在山脚进不了山。那一年,村民眼睁睁看着近4成的樱桃树旱死。

“路不通,一切都是白搭。没钱请修路队,那就自己干,我倒要看看是石头硬,还是衣家人的骨头硬!”10多年的军旅生涯塑造了衣元良不服输的性格。2017年9月,衣元良将一面党旗插在了山下的工地上,带着十几名党员一起修起了进山路。

没有青壮劳力,老年人顶上;没有机械化工具,肩扛手抬一点点凿穿。男的垒墙、女的垫沙,顶风冒雪一天接一天干。说起当时的情景,村民杨淑兰的嗓门也高了:“书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上了,咱能不跟着干吗?”

但困难还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由于山高坡陡,光炮眼就钻了2500多个,足足用了3吨炸药。

一锤一锤地敲、一镐一锨地平,历时7个月,衣家人硬是凿出了一条长5.5公里、宽5.5米的盘山路,砌起了3.5公里长的路边墙。在衣家村的村史馆里,卷曲变形的铁锤和断裂的锤柄,向人们无声讲述着那段艰苦的修路历程。

有了路,还要通水通电。进山路修好后,衣元良又带人在山顶上建起了蓄水池,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为村里改造供电线路、架设滴灌设备,全村350亩果园实现了刷卡浇地,再也不用靠天吃饭。

同时,衣元良还带领村两委班子创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共栽种“晚红脆”桃树2000多株,养殖藏香猪170余头,建起了9个玉木耳种植大棚。

不到3年时间,衣家人依靠双手解决了路和水的问题,开拓出集体、群众“双增收”的幸福路,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村”。

在村党支部领办的“一点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十几名留守妇女正在忙着给刚刚采摘的新鲜玉木耳进行筛检、装盒、打单、发货,虽然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石头硬、铁锤硬,但都不如咱衣家人的意志硬。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谈到衣家村的发展,衣元良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探索乡村旅游、农家乐、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吸收周边村400余户村民、1800亩果园加入我们的合作社,真正让这一方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