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色沃土育新苗


■刘永军 徐国建 本报特约记者 黄小春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十月的老区上杭,山峦如黛,层林尽染。山林掩映中,“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大字熠熠生辉。

上杭东南,汀江左岸,庐丰畲族乡,23年前,一所农村小学因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而面临裁撤。23年后的今天,这所小学换羽高飞,被省、市表彰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农村示范小学。

变化的背后,是一段军民鱼水佳话:1997年初冬,前身为原南京军区某部、现为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驻闽某部官兵与畲乡中坊小学结缘。从此,教育扶贫的种子便在这里生根发芽,并结下累累硕果。日前,该部被表彰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

培土:“同心楼”画下“同心圆”

秋日的畲乡满目苍翠,奔腾的汀江逶迤悠远。

一阵琅琅的读书声从福建省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中坊小学飘出,循声看去,眼前的这栋三层“劲旅教学楼”格外醒目。

“原来是一排旧砖房,破屋子、木凳子、泥娃子,就是23年前学校的‘原生态’。”站在教学楼前,已在学校任教35年的赖旭文校长细细回忆着这所小学的往昔。

中坊村在上世纪90年代是有名的山区贫困村,没钱修缮校舍,条件稍好点的家庭千方百计把孩子转到县城去读书,上级也曾有过把学校并入其他学校的计划。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一直是村民心尖尖上的大事。

“山里人的梦想,在部队来的那一天实现了!”时钟拨回到1997年,担负演训任务的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驻闽某部官兵开进中坊村驻训。

村里来了解放军,老区沸腾了!村民像当年支援红军那样义无反顾:把最好的房屋腾出来给部队,在用水用电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部队……自己再苦也要把最好的留给解放军。官兵被温暖和感动包围着,也被老区落后的教育环境刺痛着。

回馈老区百姓,反哺“红土新苗”。在上级和友邻单位的支援下,一场“爱心献给孩子”的捐资助学活动在军营展开。大家只有一个心愿:让孩子们早日在明亮的课堂读书。

听说部队要给孩子们新建教学楼,当地村民自发前往工地,清理场地、挖砂铺路。很快,一栋宽敞、明亮的“劲旅教学楼”便在中坊村拔地而起。这栋教学楼也被畲乡群众亲切地称为“同心楼”。

“同心楼”画下了军民鱼水的“同心圆”,23年来,这个“圆”越来越大,越来越美:部队官兵累计捐款捐物130余万元用于改善教学条件,学校成为全县首个实现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拥有标准化塑胶运动场的村级小学;被省、市表彰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农村示范小学。部队也被评为福建省拥政爱民模范单位,日前刚刚被表彰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

“现在的办学条件‘鸟枪换炮’,除了常规的教室,我们还有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儿童之家……网络联进来了,课程活起来了,山里娃也能像城里娃那样上课了!”赖旭文对变化如数家珍不胜欢喜。

育苗:“读上书”更要“读好书”

清晨起床,喂鸡喂猪,给父亲打下手做饭,伺候生病的爷爷奶奶和妈妈起床吃饭,上学……这是12岁的李建(化名)的日常生活。

李建一家六口,原本父母在农耕之余,外出务工赚钱补贴家用,他和姐姐上学,日子不富裕却也温馨。然而接二连三的打击却让一家人陷入了困顿:2012年,母亲患病,手术治疗花费近10万元,2017年爷爷奶奶又先后患病。为了能减轻父亲的担子,姐弟俩一度产生了“抓阄退学”的想法。

“如果不是国家政策补助和解放军叔叔的资助,我和姐姐不可能安心上学!”瘦弱的李建说起话来有几分成熟,“解放军叔叔和我们家结对子,给我发助学基金,逢年过节送米送油……”聊着聊着,小李建脸上漾开了笑容。

“不让一个贫困孩子掉队”是官兵坚守23年的信念。该部政委蔡政伟告诉记者,为让家庭困难的孩子圆“上学梦”,他们开展了“1+1”捐资助学活动——1名官兵结对帮扶1名贫困学生。2012年,他们又按照单位量力而行、个人自愿的原则设立了“保障劲旅助学基金”,每学期为优秀贫困学生发放补助。23年来,官兵每逢岗位调整,在正常的工作交接之外,还要将他们长期资助的贫困学生郑重地“交”给接班人。

这是一组令中坊村村民深感幸福的数字:助学头一年,就有38名贫困学生重返学堂;23年来,部队资助的1000余名贫困学生中,有200多名考入高等学府……

扶上马,更送一程。山区自然条件差、收入水平低,优秀教育人才不愿来、留不住。为提高教育质量,该部一方面利用参加地方会议等时机,积极争取对在中坊小学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从“保障劲旅助学基金”中安排部分经费,实施奖教计划工程,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资助。

暖好巢,引凤栖。赖旭文曾3次婉拒去县城重点小学当校长的机会。原本只需到中坊小学支教一年的上杭县实验小学老师唐崇峥,也被官兵爱心之举所感动,主动申请延长支教时间。

参与开发益智类教育课程,为学生量身定做培养方案……拓展的助学思路,带动了教学质量的跃升:近年来,学校有90名学生参加省、市、县各类竞赛获得名次,获奖人数在全县65所农村小学中名列第一,3名学生被评为上杭县“苏区好学生”。

蹲苗:“古田情”助力“精神丰”

“少年军校是一所可爱的校园,这是劲旅官兵捐资援建……”秋风吹过,阵阵清凉,音乐课时间,一首由部队官兵和学校师生共同谱写的“保障劲旅少年军校校歌”响彻闽山闽水。

领唱者是该校四年级学生黄锦鸿。谁又能想到,在台上从容自定、举止大方的他,在几年前,还是个内向、腼腆的小男孩。

“以前我怕这怕那,但现在不怕了,我可是少年军校的!”谈起改变,黄锦鸿一脸自信。他当过数学课代表、班长,去年还获得了上杭县数学竞赛一等奖。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该部在帮扶中发现,部分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和留守的孩子,思想和心理呈现出自卑、孤独和敏感等特点。经与驻地教育部门沟通协商,该部便在学校挂牌成立“保障劲旅少年军校”。

“每周一下午,都是少年军校课程,有合唱军歌、打军体拳、口述红色历史、国防知识教育等内容,”赖旭文介绍说,部队还专门抽调了9名素质全面的官兵组成“校外辅导员”,定期到学校教唱红色歌曲、传授国防知识,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们“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品格。

该部部队长敖晓明介绍说,这些年,他们还借助“少年军校”这个平台,将古田会议精神引入学校教学,配合学校设立“古田班”、为“古田精神少先队”授旗,开展“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助力畲乡儿童圆梦”主题活动,将赓续优良传统的种子播进了孩子心田。

学成文武艺,报效国与家。空军某部参谋李永明是当年接受“1+1”捐助的学生之一,如今他也一直在坚持资助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中坊村远近闻名的“脐橙大王”李国华,从农校毕业后回乡创业,带动了2户贫困户脱贫。在厦门从事幼儿教育的黄晓琴,得知母校幼师紧缺,马上收拾行装返乡,从此开启了山区“孩子王”的生活……“就是想为家乡出一份力”,无论从政、务农、入企还是参军,从中坊小学走出去的学子始终牢记自己来自红土地,爱国爱乡、回报社会的家国情怀已在心中扎根。

扶贫一路,受教一路。战士刘姣,从省会城市交流到地处深山的该部,曾一度感觉难有作为、“干啥都提不起劲”。近距离感受贫困学生刻苦学习、毕业学子返乡创业的精气神后,他深刻感受到了“穷地方富地方都是干事业的好地方”,从此爱岗精武,多次在单位比武中摘金夺银,并将获得的奖励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大山深处有绽放,奔腾的汀江,有梦想的勇进,也有鱼水的深情。“古田军号”吹响又一个黎明,一条以“古田情”助力“精神丰”的教育扶贫路在全面小康的美丽图景中愈发锦绣……

供图:曹树鼎、殷 德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