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民共谱戍边情


■本报记者 晏 良 特约通讯员 何 勇

风雪中,身着藏族服饰的群众背负防寒物资和营养品登高前行,雪地上留下一串串脚印,足尖指向的是西藏桑姆拉山山巅的日东哨所。

立冬了,雪域边关气温骤降,当地边民沿袭拥军传统,伴着寒流逆行,把温暖送到雪海云天。

翻看地图,记者的指尖划过120公里的上哨里程;车行受阻后,边民脚下踩过的是两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苍茫雪山。

位于八千里边防线最东边的日东哨所,建哨历史悠久。1951年,先辈们进驻察隅,彼时没有固定营房,只能在开山期驻守日东,冰封期撤回。往返哨所的日子里,村庄成了哨兵的“中转站”。

对于这段历史,当地长者至今记忆犹新,1960年5月,我军在日东设置永驻哨点,初称日东边防队,附近乡村的青壮年主动当义工,铁肩担国防。哨所的奠基石上,曾留下群众的血手印,那是属于“骡马运输队”的荣光。

生死与共的种子,结出世代相依的果实。此后3年,如燕子垒窝,军民终于在日东建起集宿舍、库房、电台工作室、机要室等营房设施在内的国防前哨,占地面积共计1000多平方米。自此,哨兵们在这冰封雪岭扎下深根,建功立业。

哨兵守边助民,把鱼水深情洒在边防线上:筹建日东鱼水小学,选派官兵担任教师,并解决教具文化器材;每次换防,向上级请领一个建制营的配药标准,以保障日东军民的用药需求;哨所唯一的军医更是担负着日东村周边6个自然村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每周定期进村巡诊……

摩若村村民曲珍分娩不顺,大人小孩危在旦夕。亲友们双手合十,祈祷神灵保佑。

他们盼来的是穿白大褂的“菩萨兵”——军医马建沐雪推门,母子转危为安。曲珍全家感激不尽,给孩子取名“拥军”,让后人铭记金珠玛米的恩情。

2007年10月,日东村一农户家中起火,正在附近训练的哨兵迅速支援。在与火魔的殊死搏斗中,7名官兵被烧伤,仍然强忍疼痛抢救财产。

哨兵真心爱民,群众铁心拥军:巡逻归来,捧上热腾腾的酥油茶;物资困乏的封山期,背上“家底”逆行解难;换防时节,帮着搬运物资……

“全国拥军模范”旺秋卓玛,1964年冬天就燃起了拥军火苗。那个年代,粮食收成不好,很多村民吃不饱饭。就在大家犯难时,哨所官兵在自身粮食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仍顶着鹅毛大雪为村民送来几百斤粮食,让笑声伴着炊烟袅袅升起。

1992年8月,哨兵踏雪巡逻,途中突遇雪崩,战士安照英在危急时刻奋力一推,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自己的青春永远定格在22岁。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旺秋卓玛就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加入民兵排、担任护边员,给金珠玛米搜集信息,为巡逻官兵当向导。

世代固边,薪火相传。不久前,哨兵出发巡逻前突降大雪,给本就崎岖难行的巡逻路增添凶险。老阿妈知情后,主动向哨所领导推荐儿子查初担任向导。“查初18岁就加入民兵排,对地形地势非常熟悉,带上他,你们就多一分保险。”

数十年来,一代代哨所官兵将党的阳光雨露洒向日东村的同时,与村民们众志成城,生动谱写了一曲“军民共守边,藏汉一家亲”的双拥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