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敬礼!向最可爱的人

——赣鄱大地开展“寻访英雄·致敬英雄”活动纪实


■刘以华 李 芳 本报记者 郭冬明

适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全国多地开展寻访抗美援朝老兵活动。

70载烽火硝烟,当年入朝作战的老战士已渐入人生晚秋。记者从江西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老干部工作办公室了解到,目前在省军区干休机构休养的31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年龄最大的99岁,最小的87岁,能完整讲述战斗故事的仅有3位。

英雄的故事理应被后人铭记。为了做好抗美援朝老战士战斗故事“抢救性”挖掘整理和学习宣传工作,10月中旬开始,江西省军区政治工作局、江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地方媒体,在全省展开“寻访英雄·致敬英雄”活动,活动历时50天,寻访了8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战士,通过文字和镜头记录老兵的战斗历程,聆听烽烟往事。

出征—— 为了保家卫国的铿锵誓言

火车驶入朝鲜,四周一片寂静,黑夜中突然传来低沉的敌机轰鸣声,由远及近,声音越来越大,紧接着,天空中升起几颗照明弹,漆黑的夜晚顿时如白昼一般……老兵赵早生的脑海中至今仍经常浮现当年入朝作战时的这一幕。

1951年2月,一场抗美援朝动员会在余江县潢溪镇桂林村召开,时年24岁的赵早生也参加了这次动员会。回家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呼声萦绕在赵早生心头。“儿啊,你真的要去打仗吗?”赵早生是家中独子,妻子身怀六甲,家人难免不舍。“爸,新中国成立前我们一直给地主当长工,如今翻了身,不再受压迫,更要用行动来保卫新中国。”说服家人后,赵早生参了军。

和赵早生不同的是,老兵熊龙浦在入伍前曾有过一次“逃避服兵役”的经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抓壮丁,熊龙浦迫于无奈逃到上海打工,后来听说家乡解放了才回来。由于劳动出色、表现积极,他被推举担任乡民兵连指导员。1951年,得知入朝作战的消息后,熊龙浦带头入伍,并动员49名同乡青年一起报了名。

“和前一次不一样,我们为了保家卫国,是光荣的。”熊龙浦告诉记者,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听到美帝国主义试图侵略中国的消息,大家都摩拳擦掌,踊跃报名,为的就是誓死捍卫新生的共和国。

回忆起出发时的情景,如今90岁高龄的老兵蒋昌水语气坚定:“打仗就会有牺牲,没有什么好怕的。”1952年2月,蒋昌水刚到朝鲜,就遇到极寒天气,穿着单衣的他和战友为了充饥,只能吃一口雪就一口炒面。“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的战斗士气很高昂。”蒋昌水告诉记者,那时候他们最喜欢唱的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跨越70年,每每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英雄战歌,依然让人心潮澎湃。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义无反顾奔赴异国他乡的战场。

战斗——

激发向死而生的血性胆魄

“这个搪瓷缸最有意义,我从朝鲜战场带回来,一直珍藏着。”在金溪县,93岁老兵王检生摩挲着陶瓷缸上印着的“最可爱的人”这5个字,他告诉记者,这是每一名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打出来的荣誉。

一次,王检生所在连队奉命进攻石砚洞北山的一个无名高地。高地约有敌军一个排的兵力驻守,志愿军仅用十几分钟就打死敌军八九人,其余敌人仓皇逃命。打扫战场时,其他战友先走一步,王检生一人在后。突然,战壕里冲出一个敌人。“他比我高一个头,端着刺刀向我冲来。”说时迟那时快,王检生快速反应,挥舞着步枪与他展开白刃战,两人的刺刀紧紧抵在一起,难解难分。就在这时,王检生突然感觉后腰一阵疼痛,原来,不知从哪里又冒出一个敌人,向王检生的后腰刺了一刀。此时的王检生腹背受敌,处境十分危险。“这个时候,必须沉着、冷静。”就在身后的敌人拔出刺刀的一瞬间,王检生闪过身,侧身面对两个敌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把正面敌人的刺刀挑开,用尽全身力气将刺刀刺透他的胸膛。转瞬间,又调转刺刀和另一个敌人搏斗,将其刺死。

“在朝鲜打了多少次仗,我记不清了,只记得负了3次伤,立了3次功。”王检生说,入朝后好几次和死神擦肩而过:左手手臂被子弹打穿,左腿膝下被弹片炸开,后腰被刺刀刺伤。“最惊险的就是这处刀伤。”老人掀起衣服,那条被敌人刺伤的刀疤赫然可见。阵前亮剑,敌众我寡,仍战至最后,誓死不退。凭借着惊人的毅力,王检生一次次闯过了鬼门关。

“向死而生,誓死不退。”这是每一名志愿军战士的座右铭。1950年,19岁的李亲武加入了志愿军奔赴战场。1953年5月27日晚,李亲武所在连队接到“攻占梅岘里,拿下055高地”的命令。第二天晚上,战斗打响,李亲武担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当时头顶上有飞机轰炸,地堡里还有很多敌人的机枪扫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李亲武含着泪说,由于他个子小,在战友的掩护下,通过灵活机动成功炸毁了两个地堡,就在他准备炸最后一个地堡时被敌人发现,两颗子弹击穿了他的左腿。李亲武忍着剧痛,爬到离地堡10多米处,用手榴弹将地堡炸掉。地堡燃起的熊熊烈火成为部队进攻的信号。这场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志愿军打退了敌人3次反击,最终占领了055高地。

身负重伤的李亲武经过手术,幸运地活了下来,但落下二等乙级残疾。直到今天,老人头部还遗留着未取出来的弹片。“这个弹片是我最好的勋章。”李亲武告诉记者,回国治疗期间,他收到部队寄来的信件,才得知这场战役全连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荣立一等功,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保障——

扛起穿越烽火的使命担当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条运输线保障了前线作战的物资供应,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现年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白冰,就曾是这条“钢铁运输线”上的一员。

“我是汽车团的,负责将物资运往前线。”耄耋之年的白冰回忆那场战争时,格外激动。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敌机对通往上甘岭的各交通运输线日夜封锁、狂轰滥炸,运输线上硝烟弥漫。“战友们在前线作战需要补给,我们就不顾一切往前冲,几乎每天都有车辆被毁、战友牺牲。”白冰动情地说,为了躲避敌人飞机轰炸,他们在不使用车灯的情况下,利用轰炸间隙全速前进。到达前线卸下弹药和物资后,他们还要负责往回运伤员。由于山路崎岖,加之敌人轰炸,从前线到后方医院往往需要3天多时间。“车上拉的伤员,5个能活下来3个,就算不错了。”说到这,白冰的声音哽咽了。

“战友们在一线拼杀,我们负责保障的也决不能掉链子。”同样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机要译电员的老兵高文炳告诉记者,他们在简易的防空洞里,顶着枪林弹雨翻译电报,没有出现过一次延误。为了支援战斗,高文炳和战友还承担了向前线运送补给物资的任务。

从五圣山到前线坑道只有1000多米的路程,但敌人设置了十几道封锁线。“那时我们随手抓一把沙土,都能抓到数十个弹片。”高文炳说,有一次,他背着百余斤重的炒面等补给上前线,腿部被敌人的炮弹炸伤,简单包扎后,靠着匍匐前进完成了任务。

战友——

铭记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

“当兵不怕死,也不能怕!”说起战场上奋勇杀敌,老兵们很是骄傲。但每每回想起并肩作战牺牲的战友,他们都忍不住眼眶红润,默默脱下帽子,陷入沉默。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铁骨铮铮的柔情,更令人动容。挺过了敌机的轰炸、扛过了疟疾,从未落泪的赵早生在战后亲手埋葬76位战友时,忍不住潸然泪下。“上甘岭战役后,我当上了班长,带领战友去帮牺牲的战友建坟墓。”赵早生含泪告诉记者,他们当时拿着油布包裹尸体,凭衣服上留下的信息,在烈士们的墓碑上刻下名字。一条4公里长的路,他们整理了近4000名烈士的遗骸。“每当想起牺牲的战友,心里就非常难受。”赵早生声音颤抖着说,“他们都是英雄啊!”

黄继光的战友、90岁高龄的老兵张大燕,至今记得在血与火的上甘岭,他和战友是怎样坚守住黄继光用生命换来的597.9高地。1952年10月20日,战友黄继光为夺回阵地壮烈牺牲。10月24日,张大燕所在4连奉命驻守黄继光用生命夺回的597.9高地零号坑道。在激烈的战斗中,敌军一枪打在张大燕前方的石头上,飞散的弹片击伤了张大燕的左额头和右鼻窝。负伤后,指导员想将他换到后方休整,但他依然带伤坚守阵地。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眼看着敌人就要攻上阵地,张大燕及时向指导员建议,将打空了的弹盘都聚集到后方,由后方负伤之后不能作战但还可以行动的伤员负责压子弹、填弹盘,前方战友则负责作战。凭借前后方的密切配合和战士们的英勇奋战,敌人的进攻终于被击退,4连消灭了60多名敌军,守住了零号坑道。

“一起当兵5年的战友,在朝鲜打了8次仗,在一次战斗中就牺牲在我的身边。”蒋昌水每每回忆牺牲的战友时,总是情不自禁落泪。战役打响之前,他和战友立下约定,谁牺牲了,就请活着的战友给家里报个信。如今,每次去纪念馆看望战友,蒋昌水都会在心底倾诉:现在一切都好啦,孩子们都在宽敞的教室里上学,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再也不用被欺负啦,只是,你们不在我身边……

图①至图⑧依次为王检生、李亲武、赵早生、熊龙浦、白冰、张大燕、高文炳、蒋昌水。

(图片由江西省军区提供)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