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2月11日,2020上海市青少年国防素养创新专项总结颁奖会在上海向明中学举行。人造卫星、无人机、图像识别与追踪技术……一项项科技感十足的国防课题亮相,而这些作品全部出自青少年之手。今年以来,上海市积极搭建高校、企业、中学三方参与的创新教育平台,军地联合探索青少年国防教育新路径,“小科技迷”走进大国防成为这座城市的新风尚。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对于上海,看得见的是流光溢彩与时尚摩登,而背后奔涌着的是红色激情。1921年7月,历史在这里交汇,中共一大秘密举行。从此,中华儿女开启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解放不懈斗争的奋斗历程。历史中的这抹红色,也成为近代上海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墙外桃花墙里血—— 红色血液流淌市民身上
新闸路613弄12号,驻足这间并不起眼的房屋前,一块四方牌匾引人注目——“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
1929年8月24日,共产党人彭湃在这里参加军委会议,由于叛徒告密,彭湃与杨殷等同时被捕。身份经叛徒指认暴露后的他们在法庭上慷慨陈词,痛斥反动派罪行。直至生命最后关头,彭湃与杨殷还联名给党中央写信要求继续抗争、营救其他战友,并嘱咐妻子要继续“为党努力”。
为追寻彭湃短暂辉煌的人生,记者来到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发现岁月在这里并不苍老,历史在这里永远“年轻”——许多年轻烈士的画像在龙华烈士陵园内悬挂,近千名革命烈士遗骨在这里安放。
新四军苏中军区地下党员陆延年在上海秘密工作时不幸被捕,身处龙华狱中的他在一双筷子上刻下这样的心声:“人生的过程便是斗争,斗争的结晶便是经验。”悼念英烈的一首诗令人泪目: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当时的中国,风雨如磐,列强蹂躏。上海的命运,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3年上海被迫开辟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络绎来沪设立租界,逐渐形成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一市三治”的特殊格局,成为列强在华投资和对华掠夺的基地,租界也成为“国中之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构筑民族精神的基石。谈起上海与国防的话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兰芬的扮演者朱洁静感慨地说:“上海很热,不是天气热,是红色基因和血液悄然流淌在市民身上。”
位于上海郊区淀山湖畔的东方绿舟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里,坐落着拥有21架各类战机、10多种装甲车、80多门各式火炮、100多种枪械的兵器博览馆和各类功能区,每年这里都要承训上百批爱国主义教育团。
“上海有多大,国防教育课堂就有多大。推进国防教育,就要构建符合特大城市特点的国防教育新格局。”上海警备区政委凌希说,始终着眼时代发展推进教育模式创新,是上海提高国防教育感染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创办全国首家国防教育网站、创建国内第一家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国防教育网络学校、在全国开通首个社区国防教育网络频道、在上海门户网站“东方网”开通全国首个国防教育官方微博……
在诞生越来越多“首家”“第一”的同时,上海仍在努力探索开展国防教育的新模式。
去年,全国征兵宣传教育进高校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开幕,上海用特殊的方式为人民军队“代言”。黄浦江两岸建筑群、商圈、机场、车站、地铁的LED大屏幕,轮番播放征兵宣传片;街道社区的宣传栏上、熙熙攘攘的商铺里、居民楼的醒目处,张贴着征兵宣传海报;移动通信三大运营商集体推出征兵宣讲短信,竭力为人民军队“广招贤才”。
路名连成革命史——
一座城铭记一群人
落日西风见沪城,瓶山终古峙峥嵘。一座城市就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记录历史、见证发展,也诉说着不能忘却的苦难。
冬日的上海外滩,阳光明媚,游客驻足欣赏江水滔滔奔向大海。不远处,3块巍峨雄伟的枪状塔体组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追忆着为城市解放牺牲的先驱们。
在上海,聊起国防话题,南京路上和衣而睡的解放军形象无人不晓。在那场被称为“瓷器店里打老鼠”的上海解放战役中,为把上海完整地交到新中国手中,解放军指战员喊出一句震撼人心的口号:“为了人民,愿作胜利前的最后一批牺牲者!”上海解放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城市攻坚战中,攻城战斗持续时间最久、牺牲最大的战役之一,共有7613名官兵牺牲在革命胜利前夕。
血与火镌刻的历史印迹中,一场场战斗历久弥新,一处处红色地标成为这座城市的专属“国防印迹”。201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名列榜首。2019年,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和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调研梳理出1020处散落在上海的红色纪念地。
千余处红色地标打破时空、连点成片,串起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创建、诞生的全过程,见证人民军队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前赴后继的斗争史。
建筑是上海的风景,高耸云端的高楼见证着发展;建筑也是历史的乐章,青砖石门的里弄细述着记忆。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发源地,留下了众多光辉耀眼的红色足迹。
出中共一大旧址,不足4公里便是著名的“新天地”商圈,而由兴业路出发,路名连成革命史——南昌路、瑞金路、山西路、延安路、重庆路、淮海路——恰似走完我党近百年的峥嵘史。岁月静好中,上海用这样特殊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血脉。
城市与国防“联姻”,红色基因赋予上海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为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上海在全市建立基层拥军优属组织达1636个,参加基层拥军优属活动的社区单位达4717个,年均开展100多项拥军优属活动,约10万人次受惠。
高楼大厦并肩精神大厦——
巨轮从这里起航
悠扬的钟声响起,庄严的上海海关大楼沐浴在晨曦中。作为国门象征,上海海关大楼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黄浦江对岸,而立之年的浦东新区,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上海中心如巨龙般盘旋而上,直冲云霄。
从开埠后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到日渐兴起的民族工业,再到如今成为世界最大港口城市,上海见证了百年风云。
习主席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上海,将苦难辉煌融入城市记忆,将国防观念化为拥军行动,为强国凝魂聚气,为兴军凝心聚力,让高楼大厦与精神大厦相互辉映,汇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
“01、02……10,全是国防军工企业。”去年底,上海交通大学晒出了今年上海市1至10号毕业生录用协议,他们全部投身军工行业,引发社会关注。
一座城市为何有如此强的国防感召力?近年来,上海市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出台政策,将为部队输送高素质兵员与为城市建设引进人才并举,积极为退役大学生士兵办理落户。
除此之外,城市里的各行各业都在想方设法提升国防贡献率。2001年,全国首个国家级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国家模具动员中心在上海立项。随后,13个国家级经济动员中心如雨后春笋般落地。66所大学、252家重要研发机构和3219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参与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关键技术攻关,成就一批高精尖军民两用技术成果。
上海始终让国防动员工作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近年来,上海国防动员联盟应运而生,按照“平战兼顾、军地共用、人装结合、机动支援”思路,在军队作战需要、地方条件具备、军地认识统一的行业系统,打造以科技为支撑的社会化动员集群。目前,联盟企业已达128家,备选企业库近3800家,成为战时支前的一股新兴力量。
清风拂面,长江口碧波荡漾,上海长兴岛码头人头攒动,在它的巨大龙门吊上镌刻着“江南长兴”4个大字,一艘艘国际领先的军舰不断从这里驶向深蓝,上海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也将如巨轮般稳步向前。
图①:驻沪部队举办“军民携手、挺进深蓝”半程马拉松比赛。刘 勇摄
图②:上海中学生参加军营开放日活动。刘 勇摄
图③:上海外滩。陈靖宇摄
图④:参加军营开放日的市民在军舰前合影留念。刘 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