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生的荣光


■白 羽

在93岁志愿军老战士万淑修的家里,一张笑容灿烂、生气勃勃的女兵黑白照片引起笔者的注意。老人说:“这张照片是70年前照的,那时我刚参加革命,照相是想给家里人留作纪念。”

1950年10月,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护士万淑修毅然报名入伍,参加了当时的西南军区西南手术队,成为一名卫生兵。往事悠悠,征途的艰辛、胜利的喜悦都化作一串串动人的歌,刻进记忆的年轮。

“当时队伍到达鸭绿江边时,大桥已被炸毁。经过紧张的抢修,当晚我们才分乘五六辆卡车过了桥。”去往异国战场的道路困难重重,万淑修至今历历在目,“到朝鲜第一站是新义州,第二站是球场。我们把车停在球场打听路时,附近就有特务发了信号弹,一行人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朝鲜地势山多且高,路窄而险。夜间行军路上,万淑修和战友们心惊胆战。每到一地几乎都是凌晨3点左右,他们就摸黑把车停在山沟里,用树枝将车隐蔽起来。“由于周围特务多,我们不能住在老乡家里,而是待在山坡树林里、煤矿洞里,有的洞连腰都直不起来,大家苦中作乐,戏称‘弯腰洞’,拿背包当枕头,和衣而卧。第二天,我们女兵就把水沟当镜子,梳洗一番继续找住的地方。”

“朝鲜的冬季异常寒冷,我们挤在一起,住在铁路洞内。火车呼啸而过,薄薄的军被就会被掀翻。”外面天寒地冻,可刚刚来到新战场的万淑修和战友们,个个心潮澎湃、热血奔涌。

“到了分部驻地以后,用水困难,不能生火,只能吃炒面。加了水的炒面就是面糊糊,没有味道。”生活条件上的艰苦没有吓坏这些卫生女兵,因为她们深知自己有更重要的使命。手术队收治的都是重伤员,几天几夜不睡觉护理病人是万淑修和战友们的常态。“抢救伤员比什么都重要,无论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想办法克服。”

万淑修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手术室只是两间简易平房,设3个手术台、1个石膏床,天气寒冷刺骨,手术室只有一个汽油桶大的火炉用来取暖。白天护士们做敷料的准备工作,夜里为了防止敌机轰炸,就用军毯封闭门窗,这样夜间手术时从外面看不到光亮。外面炮火隆隆,手术室里是抢救伤员的另一个战场。“很多志愿军伤员在战场上受伤没有流一滴眼泪,却因我们这些年轻护士为他们包扎换药、接大小便,轰炸时用身体掩护他们,而流下了眼泪。”想起当时手术室里救助伤员的一幕幕,万淑修眼中泛起激动的泪花。

在医疗条件简陋的朝鲜战场上,凝固汽油弹在人体上留下的烧伤难以治愈,轻则留下疤痕或皮肤溃烂,严重者要截肢。医护人员虽然每天很忙、很累、很苦,但从来没有害怕过,上下级同志之间团结一心,心中都只想一件事:配合好每一台手术,在手术台这个战场上打胜仗、打硬仗。“手术台就是我的战场,把我从懵懂少女历练成一名信念坚定、顽强奋斗的战士。”万淑修认真地说。

朝鲜战场上曾经流传过一段话:朝鲜战场上的月亮,是中国人的月亮,听上去很美,却伴随着牺牲的代价。卫生兵万淑修,在一次夜间转移中明白了这个代价。“那次行动紧急,分秒必争,正值隆冬时节大雪封山,车要从山沟里驶出十分困难。我所在这辆车上路后与对面来的一辆车相撞,结果车轮悬空,车身翻入深沟,六轮朝天。当我们把车翻过来时,当场牺牲4名同志、伤17人。我们的队长股骨骨折,我被甩出车外,受了轻伤,侥幸活了下来。”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是万淑修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在战场上,死亡离战士是那么近。

1951年3月,受伤后的万淑修乘坐卫生列车回到祖国接受治疗。康复不久,在本人的强烈要求下,万淑修被组织安排参加巡回手术队,继续到各个医院为志愿军伤病员手术。

此时,许多志愿军战士都因冻伤导致生命垂危,有的伤员手都露出了掌指骨,必须进行截肢,先保住生命再说。对这些连教科书上都没有讲过的冻伤病症,很多时候,万淑修和战友是边哭边配合手术。

透过老人眼中的泪花,笔者看到了异国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感受到志愿军将士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他们把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都熔铸于这如虹征途,成为一生的荣光。

2020年6月,万淑修收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枚闪闪发光的纪念章,铭刻着战斗的青春、无畏的前行。捧着它,老人激动地说:“在朝鲜,我们什么苦都吃过了。能为志愿军战友做护理,是我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