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挖“穷根” 找“富源”


■谢智伦

人物简介:谢智伦,辽宁省军区沈阳某干休所政委、干休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背景介绍:三合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大红旗镇西南,该村经济基础薄弱,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49人,贫困发生率2.9%,2020年4月全部脱贫。

“精准帮扶伸援手,心系百姓见真情。”12月22日,三合村两委班子一行6人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给我们干休所送来锦旗。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项军握着我的手连声感谢:“乡亲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听到这些好消息,我心里涌起暖流,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2018年10月,我所与三合村结成为期3年的挂钩帮扶对子。精准扶贫、拔掉穷根,关键是要让贫困村民找到致富途径。我清晰地记得,到扶贫点第一天,村民们就给我“上了一课”。“三合村穷在哪?”当时,我组织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想听听大家对于扶贫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贫困户,项军直言不讳:“谢政委,从前我家光靠大田几亩地,全都种玉米,基本就是靠天吃饭。如果赶上不好的年头,等于一年白干!”

在随后的调研中我了解到,项军家的情况,只是三合村村民的一个缩影。该村人均占有耕地少、自然资源匮乏,贫困像生了根的藤条,缠绕着三合村。村民很勤劳,但是祖祖辈辈在山坡上种苞米,产量上不去,收益多不了。不扳倒“铁杆庄稼”没富路,农民中蕴藏的生产力就解决不了,讲致富只能是愿望。

“扶贫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和艺。”随后,我和班子成员一起想对策、拿方案。为了让村民得到专业的指导,我们聘请沈阳农业大学教授为村里的技术顾问,前来为大家讲授农业科技知识,鼓励发展设施农业,改良改善种植品种。同时,我带着所里干部和驻村书记一道坐在老乡的炕头上,大力宣传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等理念。

自此三合村祖祖辈辈的“老账”有了新算法。让我惊喜的是,通过一年多的帮扶指导,很多贫困户已由过去单纯种植玉米改为种植各类果蔬和其他农作物产品,一鼓作气走上致富路。“今年是我最高兴的一年,粮食眼瞅着大丰收,兜里又能进不少钱。”说到这里,村民李忠海满面笑容。

深挖“穷根”得“富源”。两年多来,全所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8万元,与村两委一道协调地方扶贫经费10余万元,全部用于党建、村内产业结构调整、村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设、关爱留守儿童等5个项目。

经过我所与村民的共同努力,目前,三合村党支部的凝聚和带动作用明显提高,组织力、战斗力明显增强;村内有了自己的棚区,种植结构得到优化,每年促进农民增收520余万元;全所范围内开展的“春暖行动”济困助学活动,为该村贫困学生累计捐款1.5万元;村里有了文化广场,村内的硬化道路、路灯照明实现了全覆盖……

看着村子的变化,我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工作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扶贫工作,就像点穴治病,只有找准脱贫中的“堵点”,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

(整理人:本报记者赵雷、通讯员王飞、李春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