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小点号的2020


■赵延年 唐 浚 雷 军

驻守在大漠深处的空军某试训基地,分布着众多基层单位。这些单位远离市区和村庄,只能以阿拉伯数字来命名,称为“点号”。

其中,基地最小的点号三号靶,自2003年建立至今,一直由3名官兵守护。点虽小,责任却不小。

在2020年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戈壁滩上平凡的小点号,搭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快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凛冬的戈壁滩,寒风刺骨、积雪未融。年终岁尾,新年即将到来,这一天是给小点号送补给的日子。一大早,满载着肉、菜、大米等食品的越野车便出发了,笔者一同前往,看看2020年的小点号都发生了哪些新鲜事。

新能源启动新生活

“这条路今年刚修好,原来从上级单位到三号靶要1个小时的车程,如今只需20分钟。”随车的三级军士长肖彬彬向笔者介绍眼前笔直的柏油路。他于2004年分配到基地,在三号靶值班时间最长,熟悉小点号的一点一滴。没多久,肖彬彬指着正前方隐约可见的一个小点,告诉笔者那就是三号靶。

话音未落,迎面一条大黑狗飞奔而来。“那是‘枣花’,每次有部队的车来,他都兴奋地跑来迎接,离开的时候还要送。”肖彬彬说。

走进营区,粉刷雪白的水泥板房、崭新的风力发电装置、一排排太阳能发电装置十分抢眼,现代化的小点号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有点“突兀”。

“我们这儿今年变化可大了!”聊起2020年,三号靶官兵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我们疫情期间都没休假,补给只能放在点号外。”肖彬彬指着路口200米外的栏杆说道。

三号靶的建设几乎没受疫情影响,反而按下了“加速键”。

1月,基地“十三五”规划项目落地,新建成的智慧军事微电网为小点号带来了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新型能源。

过去,小点号靠柴油机发电,官兵为保证执行任务的设备和做饭用电,经常停用电视、空调,为了省电晚上天黑就睡觉。

冬天,在零下40摄氏度的戈壁滩,洗澡是奢望,取暖也成了问题,暖气要靠自己烧。今年,“油机时代”宣告结束,小点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烧煤锅炉也改成电热暖气片。

由于接上稳定持续的电源,小点号的生活保障条件大大改善。

小点号缺少植被,一年四季见不到绿色。通电后安装了新水泵,满足生活用水的同时,还可以灌溉幼苗。于是,今年天气转暖时,点号官兵从几十公里外移来树苗,种下两排抗风耐旱的红柳,每天定时浇灌。半年后,几棵存活的树苗吐出嫩绿的芽。

种菜也有了可能。三号靶地处偏远,距离最近的城市几百公里,保障十分困难,新鲜蔬菜运过来需要辗转多次。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今年春天,肖彬彬带领中士荆文兴和上等兵曹嘉蔚扛着锄头到屋后开辟了一片菜地。经过细心照料,菜地产出的青萝卜、生菜、油麦菜纷纷端上了餐桌。

肖彬彬介绍,现在点号的环境焕然一新,有了长期驻守的条件,半月轮换的值班制度改成半年轮换,人员相对固定,管理也更加有序,今年三号靶还被基地指定为“四个秩序”试点单位。

参观完营区后,肖彬彬带笔者走进新建的“马灯精神”教育点,入门便看到一面绘着中国地图的红墙和“祖国在我心中”的标语,不远处的桌上放着一盏马灯,诉说着官兵战天斗地的故事。

这个教育点由杨仲伏将军工作过的地窝子改建而来。1968年,杨仲伏来到基地,当时这里只是一个试验用的临时小点号,靠着一盏马灯,他从锅炉工一路成长为将军。在与马灯相伴的15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走遍了航区的所有测量点,组织编撰了150余万字的《靶场测量手册》,成为靶场建设的第一手参考依据,形成了戈壁拓荒的“马灯精神”。

如今,杨仲伏将军早已退休,但他工作过的地窝子一直保留到现在。“英雄的事迹如果没有实物载体,容易被大家遗忘。”肖彬彬介绍,三号靶通电以后,原本摆满蓄电池、用作能源储备站的地窝子被搬空。为了发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光荣传统,今年2月,点号官兵在地窝子基础上修建“马灯精神”教育点。他们精心设计方案、广泛收集文物,历经1个月修建完成。

建成后,装备厂家、退伍老兵、入伍新兵都慕名而来,这里已成为基地传承“马灯精神”的重要阵地。

新任务打破新纪录

导弹呼啸飞过、雷达高速旋转、战机刺破长空……在前不久的某演训任务中,三号靶上空上演了一场硝烟味十足的“现代空战”。

近年来,基地转型建设加速,承担的使命任务越来越重。

“我们一直在准备或者保障任务,今年执行任务次数已经打破了历年的纪录。”肖彬彬作为一名老兵,对最近的变化感受尤深。

以往,由于交通不便,政治教育只能由教导员挑选重点内容每周传达一次;年初,三号靶装上了智慧课堂教育系统,通过实时直播,每次教育都能“同步学”。

今年之前,三号靶算得上是一个信息“孤岛”。“以前手机信号很差,家属生病了都不知道,等通上电话,得知病已经好了。”肖彬彬说,“现在不但有了手机信号,还升级成满格,家里有急事,随时都能知道。”

几年前,三号靶收到通知,一项装备试验任务将在今年进行测试。为了能让装备第一时间列装部队,他们坚持“宁让人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埋头钻研靶标保障方法。

荆文兴在士官学校所学专业是雷达维修,是队里的技术“大拿”,也是靶区的雷达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小点号掀起一股学习热潮。

因疫情封闭管理期间,每当夜幕降临,小点号的灯光,就像戈壁瀚海的一座灯塔,照亮官兵前行的路。

为了摸清装备的“门路”,他们背图纸、画模型,遇到问题就找厂家师傅、兄弟单位请教。

回想起任务中的“小插曲”,荆文兴至今紧张不已。

三号靶是离靶标最近的一个单位,打靶过程中若撤离不及时,可能有生命危险。每次进行实弹射击试验,所有人员必须提前30分钟撤离到安全区域。

今年某次试验任务中,所有工作已准备就绪,在最后检查过程中,荆文兴发现靶标与试验队的通信线路连接故障。此时,如果故障不能及时排除,试验任务将被迫中止,甚至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沉思片刻,荆文兴迅速判明故障。经过修正,通信线路亮起“绿灯”,试验成功。

“任务的成功保障,源自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荆文兴告诉笔者,以前他们只负责将靶标固定到位,进行简单的装备调试,现在还负责通信链路调整、靶标信号调试等任务,三号靶正在从体力密集型向技能密集型转变。

新环境增添新地标

刚进营区时,笔者注意到营门上方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给黄沙漫漫的戈壁滩增添了一抹亮色。原来,三号靶建成以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营区要一直悬挂一面国旗。

“茫茫的戈壁滩,野旷天低,最真的是寂寞,最难的是坚守,最美的是奉献。”望着迎风招展的国旗,荆文兴说道,“国旗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只是戈壁常年大风,一面国旗两周就会被风吹破。”

配发的国旗经常不够用,需要到机关领国旗。今年春天的一个下午,由于疫情防控车辆禁止使用,荆文兴靠着“铁脚板”,前往机关取国旗。回来的路上遇上沙尘暴,在能见度不到20米的风沙中,足足走了3个小时才回到驻地。回来后,他们一起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升旗仪式。

在飘扬的国旗下,小点号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对小点号的情怀、对使命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一如既往。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更加努力拼搏,此生无悔军旅路,来世再做护靶人。”走完16年的军旅生涯,老兵狄胜今年退伍时,在朋友圈发出一条临别寄语。

在军营的最后一站,狄胜主动申请到三号靶值班。

“三号靶的变化,是大家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都希望它变得更好。”肖彬彬感慨道,现在大家都争着来到这里值班,这已经成了一种荣誉。

狄胜退伍前,队部“特批”他到三号靶值班。

狄胜刚好赶上供靶任务,每次完成工作已是凌晨2时,第二天又从早上5时开始准备。“累得睁不开眼时,躺在阵地上就过了一夜。”当时的情景狄胜至今记忆犹新。紧张的工作节奏,纯粹的工作环境,把大家拧成一股绳。

“以后也许再没有机会站岗了,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退伍前一天,狄胜仍在值班。

上等兵李鹏强是一名来自甘肃白银的“放羊娃”,今年上半年分配到队部,刚开始因不适应环境,思想出现波动,不喜欢交流。

为了帮助他,大伙手把手耐心传授经验,在战友热情的感染下,他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参观基地荣誉史馆、赴三号靶“马灯精神”教育点观摩学习后,他更加明白了工作的意义。

“我们单位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是意义重大。”此后,李鹏强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在同一批兵里脱颖而出。

11月底,李鹏强接过狄胜手中的接力棒,走上三号靶的值班岗位。

伴随着一场又一场接力,小点号即将迈入2021年。临别时,看着“点号小目标不能小,条件苦贡献不能少”的标语前3人挺拔的身影,营区周围的太阳能板整齐排列,崭新的柏油路平整向前,笔者分明感到,他们前行的脚步将越来越快,越来越稳。

摄影:徐贝勒

制图: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