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让军营里凝固的历史活起来

——江西省军地做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一段经历


■本报记者 裴 贤 郭冬明 通讯员 宋 蕾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重要工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分布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无疑能丰富社会的历史文化。

前不久,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就进一步加强军队营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进行联合部署,为加强营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规范。

江西,作为革命的摇篮,拥有许多弥足珍贵的纪念设施、史料文物等红色印记。近年来,江西省军地合力推进军队营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定级保护,完整留下来

江西省南昌警备区营区内的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院内墙壁与石像完好如初。

“以前可不是这般模样,旧址墙面有不少处脱落,有些砖瓦也已掉落。”回忆起几年前的情景,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科科长彭莹感慨不已。

“1927年,朱德在此创办了军官教育团。当时,军官教育团接收学员1000余人,成为南昌革命活动的一个基地和堡垒,在南昌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彭莹说,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革命文物,2016年南昌警备区对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进行了全面整修,并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对历史进行再现。

“有些古建筑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风险,容易形成局部或整体垮塌。为了加强旧址的保护,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坚持每5年一小修、每10年一大修。”干了近10年文物保护工作的彭莹心直口快,“对军队营区‘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定级保护,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国是文物资源大国,据普查统计,目前我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近3.5万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00万余件/套。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普遍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一些地方,财力、人力不足与文物存量大、保护任务重的矛盾依然突出。“做好文物保护大文章,除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还需调动多方积极性。”彭莹说。

对于军队文物保护工作的变化,彭莹感受最深的是在近几年。军队主动加强军地协调,坚持将“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地方文物保护范畴,建立军队定级“绿色通道”和保护修缮工程军地联审会商机制。

几年来,在这一政策保障下,近千处军队营区“不可移动文物”被国家和地方政府定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借着东风,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迎来了新的起点。“开始阶段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但随着政策的深入落实,保护措施也越来越健全。”彭莹相信,正在续续发力的文物保护工作,“时间越久,越能显示出它的价值。”

明确归属,用心管起来

陈云旧居的定级,还得从2015年划归南昌市小平小道陈云旧居陈列馆管理说起。

这一年,江西省军区南昌第一干休所进行营院整修,陈云旧居的基础设施和展陈设施比较老旧,和崭新的营院反差明显。

“必须得修!”江西省军区南昌第一干休所所长吴忠发态度鲜明。1969年11月至1972年4月,陈云曾被下放在此劳动、生活。这处旧居见证了一段珍贵的过往。

前些年,江西省军区陆续对陈云旧居进行过修缮,但不成规模,也没有明确责任人。专业人员管理和专项维修经费,成了面临的难题。

“文物保护级别一般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由此形成了分级负责文物保护结构。地方财力相对有限,特别是军队营区内许多建筑遗产,更是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吴忠发说。

如今,南昌第一干休所原政委张永红,每天早起跑步经过陈云旧居时,焕然一新的建筑,总有那些修缮的往事,在脑海里浮现。

“那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想着怎么才能尽快修缮。”张永红找到了市文物局:“军队营院的文物急需地方力量的支持,只有加快定级,才能解决归属问题,得到有效保护……”一番力陈己见,推进了陈云旧居的定级。

当时,江西省有数十处“不可移动文物”在军队营区,不少文物处于濒危状态。张永红的想法,得到了各部门的支持。

2015年,陈云旧居划归南昌市小平小道陈云旧居陈列馆管理。从当年起,陈云旧居陈列馆便开始为陈云旧居增设消防设施、安防设施和防雷设施,划定了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2017年,南昌市小平小道陈云旧居陈列馆上马了展陈提升项目,复原了基本陈列,修缮了相关基础设施。2018年,南昌市小平小道陈云旧居陈列馆被确定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让张永红进一步认识到:“军队营区文物的保护,单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需要军地形成合力……”

立起新规,争取“火”起来

站在上饶市市区,可以望到群山环绕的云碧阁。云碧阁距离市中心只有10分钟车程,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呼应,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风景秀丽的上饶,有着丰富的革命和历史文物。李秋生,土生土长的上饶人,这位在上饶军分区工作的职工,对于文物有着独特的爱好。

2008年4月,上饶军分区对办公楼进行原址重建。当时,负责该项目的军分区营房助理员胡真龙清楚地记得,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对保存完好的赑屃。

胡真龙第一时间将这一情况上报军分区领导。不久,军分区请来了一批文物专家进行鉴定,从随同出土的碑记上判定,这对赑屃为清代康熙四十七年专为修建文庙所立。

“征召有情怀、懂文物的人进行专业保护。”经过几次党委会议,军分区领导决定,成立专业保护团队,保护好营区内的文物。

听说军分区在征召保护人员,李秋生第一时间报名。“同时和我竞争的还有好几个人,但是军分区领导还是觉得我最合适。”李秋生嘿嘿一笑。

清朝遗留下的文物终于碰到了那个“懂”它的人。每天,李秋生都会清理赑屃上的尘土、落叶,有时还会和文物说说话。用他的话说,“真正喜欢文物的人,对待文物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不仅要让文物‘活’起来,还要‘火’起来。”李秋生最近又向军分区领导争取,由他来担任文物讲解员,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

前不久,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就进一步加强军队营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进行联合部署,从完善普查登记、制定保护规划、加强日常管理、抓好文物修缮、重视排查巡检、落实报告制度等方面作出要求。

随着军队文物保护制度越来越健全,李秋生相信,他所负责的这些文物,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上图依次为:

图①:坐落在江西省南昌警备区营区内的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牌坊。张富华摄

图②:坐落在江西省军区南昌第一干休所营区内的陈云旧居。

照片由南昌市小平小道陈云旧居陈列馆提供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