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1948年西北首捷

改变西北战局的宜瓦战役


■李志新

1948年3月2日,我军攻克宜川西门

宜瓦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西北战场转入外线作战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这场战役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指挥,从1948年2月22日开始,至3月3日结束,全歼胡宗南集团主力整编第29军1个军部,整编第27师、第90师2个师部,第24、31、47、53、61旅等5个旅,共2.8万余人。这次胜利改变了西北局势,并影响中原形势,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战略大局出发,选择有利作战方向。宜瓦战役前,我军遵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已在全国各主要战场上,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蒋介石在我战略进攻打击下试图集中兵力,同我争夺中原,挽回败局。他从西北战场抽出裴昌会兵团,令其配合刘峙兵团对我中原陈赓兵团作战。同时,令胡宗南除在我陕甘宁边区内固守延安、三边、陇东等战略要点外,以重兵集结于洛川、宜君一带作为机动兵团,力保延安并阻止我军南下。

当时,如果我军继续在北线作战并打下榆林,则能够巩固我边区后方。然而,榆林之敌相当狡猾,加之工事坚固,难以在短时间内攻克,且该方向不是西北敌人的要害,攻下此处也无法有力配合中原陈赓兵团作战。如果我军再次西进陇东、三边,再打“两马”(马步芳、马鸿奎),可利用胡宗南与“两马”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但西进路途遥远,补给困难,不便于我军集中。

因此,只有南出陕中,配合陈赓兵团对抗胡宗南才最为有利。胡宗南部系西北敌军主力,虽经我连续打击锐气已挫,龟缩延安、洛川、宜君、宜川等地,但仍是西北战场之大敌。这一地区交通比较发达,便于各部敌军相互增援。敌人为实现其东援中原的企图,必将尽力守住该地区。

战争实践证明,毛泽东主席指出了正确的作战方向。西北野战军遵照毛泽东主席指示,取得宜瓦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大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缜密分析部署,确定作战对象和战场。决定在南线攻打胡宗南后,有3个作战对象和3个战场可供选择。

一是打延安。攻占延安,政治影响大,且是在边区内作战,有利条件多,但不符合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方针,不能有力配合中原陈赓兵团作战。而且,该地守敌有2个旅,工事坚固,易守难攻,不利于速战速决。

二是攻洛川。这一方案虽能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且该地确是敌之要害,但敌人在此集中4个旅,也不易达到速决全歼和配合我中原作战之目的。

三是围攻宜川,设伏打援。该地虽系国民党区域,但紧靠边区,群众基础较好。敌人工事虽坚固,守城兵力却相对薄弱,又较孤立,仅有不足1个旅把守。如果我军围攻宜川,位于洛川、宜君的敌刘戡兵团必来驰援,这就便于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将其歼灭,达到有力配合中原作战的目的。

刘戡进援宜川,有3条道路可行。一是沿洛宜公路,经瓦子街至宜川。这条路可最快到达宜川,也便于重兵器运输,但大路有遭我伏击之虑。二是沿洛宜公路,经石堡至宜川。这条路至宜川的距离是上一道路的两倍,无法实现迅速增援。三是沿宜川以北,经金狮庙梁的山间小路至宜川。走这条路,遭我伏击的可能性虽小,但要翻山越岭,重兵器也无法通过。我军判断,胡宗南从全局安危出发,急于增援宜川,必令刘戡取捷径沿第一条道路驰援。

据上述分析,为稳妥可靠,我军在选择伏击战场和兵力部署时,3条道路兼顾,重点放在敌人增援可能性最大的第一条道路上。结果不出所料,敌人沿第一条道路进入我军预伏的战场。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泽东主席一贯主张“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整个西北战场当时有敌军38万人,我野战军只有7.5万人,战略上敌众我寡。就宜瓦战役而言,敌3万人,我7.5万人,本次战役中敌寡我众。在宜瓦战役的围城打援和攻城歼敌两个阶段,由于我军在关键时刻适时转用兵力,形成了绝对优势。特别是在战役主要突击方向和主要突破地段上,我方优势更大。在宜瓦战役中,我军坚决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取得巨大胜利。

西北野战军原计划二纵由晋南西渡黄河后,直取韩城,得手后视敌情再取郃阳(今合阳)、澄县等城。后审时度势,及时改令2纵北上参加打援战斗。这样,除以地方部队牵制其他敌人外,西北野战军主力5个纵队全部集中于一个战场,从而保证迅速全歼敌人。

宜瓦战役中,我军共歼敌2.8万余人,毙敌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和整编第90师师长严明。这是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这一胜利有力策应了华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在中原战场的作战,使西北战场的形势发生重大改变,为西北野战军直指关中创造了条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