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不战在我

李世民避敌锋锐与英帕尔战役


■郭守伟

英帕尔战役中追击日军的英军

原 典

《百战奇略》不战篇原文为: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曰:“不战在我。”

不战篇认为,大凡战争,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不利;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都不可急于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坚守壁垒、持久防御以将之拖垮,这样最后就能击败敌人。诚如古代兵法所说:“不与敌人进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

战 例

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9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17岁,随军从征。他向李世民建议:“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应当采取固守深沟高垒的方针,挫敌锋芒。敌人兵力虽多,但属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草耗尽,士气衰落,那时不用打仗就可以擒获敌人。”李世民听后十分赞赏并采纳他的计策。两军相持近半年后,敌人粮尽,被迫撤退。李世民率军追至介州(今山西省介休市),大败刘武周军。

1944年3月至7月,日军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发动进攻,企图夺取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英军自缅甸兵败、撤退至英帕尔后,将这里建设成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英帕尔草原遍布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此战中,日军轻敌冒进,部队补给完全依靠携行给养,企图缴获英帕尔的大量英军物资以维持其战斗。英军早已洞悉日军作战企图,采取“坚壁清野”策略固守防御,使日军“就地补给”计划成为泡影。同时,英军还重点打击日军后方基地和补给线,使日军很快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最终,日军因粮食与弹药不足而溃败,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计谋分析

保持耐心,力戒轻战。战争不仅关乎指战员生死存亡,而且牵涉国家利益,不计代价轻言战事将带来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因此,对待战争须慎之又慎,这要求指挥者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战略定力。特别要看到,在人类战争史上,大凡处于战略进攻的一方,战力往往比战略防御的一方更强。在强敌进攻的态势下,毫无把握地主动迎战或全面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对此要保持冷静头脑和极大耐心,分析战场形势,力戒轻战、盲目作战甚至为战而战。面对强敌的正面进攻,可以逸待劳,减少与强敌的直接接触,只要能抵挡住敌气势汹汹的第一波攻势,我“主”战的优势就可逐渐体现。在得知日军第33师进攻英帕尔只携带2周至3周的口粮、2个基数弹药后,英军针对性坚壁固守,很快日军弹药便消耗一空,日军口粮也由出发时的每餐6两降至0.3两,被迫以芭蕉心、野果、野菜充饥,士兵饥饿不堪,作战自然失利。

调动敌人,创造战机。需要注意的是,保持耐心强调的是韬光养晦而非苟且偷生,二者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积极寻求质变机会,后者则是消极被动的表现。不战虽不应简单理解为被动防御,但要看到所谓“坚壁持久以敝之”,也仅仅是一种确保自身不败的举措,对敌杀伤和牵制不大,战争进攻主动权始终在敌不在我。要想真正做到“不战在我”,在保存实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法劳敌,使敌在我掌控范围内为我所调动,迫其不战自乱,从而创造出“在我”的有利战机。英帕尔战役中,英军在凭险固守、不断消耗日军的同时,为从根本上削弱日军战力,先后在日军后方区域空降奇兵破坏日军后勤补给,并空袭日军后方,使其损失严重,被迫转入防御,从而一举扭转不利态势,赢得战场主动权。

适时出击,攻心夺志。不利条件下,不进或不战是为有利条件下更好地进或战。不战并不仅仅是让自己安逸、对手疲惫,而是要最终击败对手、获得胜利,因此不战绝非消极避战、守而不战,而是应主动把握决战时机。可见不战之根本是通过坚壁困敌和充分调动敌人,创造有利时机,一举出击赢得胜利。古往今来进攻一方,特别强调一鼓作气,而当战局出现变化,敌久攻不下、因补给困难欲战不得时,敌军军心士气也将逐渐瓦解。“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此时出击便可一举扭转战局,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李世民对刘武周“深沟高垒,以挫其锋”近半年,迫使刘武周力疲粮尽不得不北撤。李世民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率军紧追不舍,最终大胜,创造了坚壁不战、持久疲敌的成功战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