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移民新村的幸福画卷


■徐同亚 本报记者 柯 穴

沿着宽阔平整的怒江美丽公路,记者来到云南省福贡县沙瓦村易地搬迁安置点。这是个临江而建的移民新村,社区内彩旗、灯笼交相辉映,透出浓浓的喜庆气氛。

走进65岁的怒族大妈钱新艳家时,一家6口正围坐电暖炉边看电视。钱大妈笑着说:“以前是盼过年又怕过年。因为山里冬天风大气温低,我家住的又是建在半山腰的四面透风的石头房,过年时一家人只能围着火塘烟熏火燎,干什么都不方便。现在多好,新房子宽敞漂亮又暖和,我们的生活跟电视里的没什么两样……”

怒江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十三五”期间,怒江州委、州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头号战役,提出让10万贫困人口“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的总体安排。怒江军分区接过了帮助位于碧罗雪山深处的沙瓦村136户555名贫困人口迁出大山的任务。驻村队员进村入寨宣传党的易地搬迁政策,帮助沙瓦村民陆续搬进新家园。

“四室两厅一厨两卫,政府还为我们提供了电视、沙发、厨具、烤火器、热水器等家具家电,龙头一开水就来……”钱新艳笑着介绍新家的情况。

从山上搬下来,告别传统的耕地养殖,靠什么增收致富?随行的怒江军分区领导介绍,为了让安置群众在新家园有收入、安心住,搬迁之初,经过军地考察论证,他们协调一家珠海企业在扶贫搬迁安置点兴建了棒球加工车间,为易地搬迁的群众提供了一批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走进棒球扶贫车间,只见数十名村民围坐桌前穿针引线,正在缝制一个个白色的棒球。43岁的肯四海和妻子已在这里上班两个多月了, “来这里干活,一天能缝十七八个棒球,1个月家里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肯四海说。

搬到新家园,走上新岗位。棒球扶贫车间,是军分区开展就业脱贫的缩影。怒江军分区驻村工作队队员姜勇介绍,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他们坚持“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路径、脱贫是目的”的原则,先后协调建起草果秆编织、民族服饰加工等多个扶贫车间,解决了60多人就业问题;还投入30万元,在搬迁点周围打造15亩330块“微菜园”,既解决搬迁群众买菜难题,还为每家每年至少节省2000余元的购菜支出。

与棒球扶贫车间相距不到50米,一家怒江高山特产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不大的店铺里,核桃、草果、蜂蜜、火腿等土特产摆放得整整齐齐,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拿着野生蜂蜜直播卖货,角落里,贴好快递单的包裹堆得满满当当。

“不光是建起扶贫车间,驻村帮扶队员还积极想办法,鼓励我们将老沙瓦村的土特产带下山来,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成为致富的另一途径。”沙瓦村党支部书记斯春梅说,军分区还投入48万元,帮助村里在原有耕地上打造红心猕猴桃、花椒、茶叶、核桃、草果等特色产业,不少村民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推销农产品,平均每户实现增收近3万元。

眼下正是春季征兵报名时节,在安置点,福贡县人武部设立的征兵宣传站吸引了不少前来咨询政策的适龄青年。“致富不忘解放军,这些年,解放军帮我们村里修了路、建了学校,让我们脱了贫,也让我走出大山上大学,我要走进军营参军报国,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19岁的应征青年罗涛说。

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放松。“目前,我们和村民一道,积极研究乡村振兴对策,计划投入80万元,帮建一个综合农贸交易市场,建成后可增加村委会集体经济效益30余万元。”怒江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石瑜说。

俯视沙瓦新村,青山绿水间,一幅环境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正在这里徐徐铺开,沙瓦村群众信心满怀奔跑在小康路上。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