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老兵的期待


■张金刚

2016年6月,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天朗气清,草木葱茏。高大的聂荣臻元帅铜像更显威武,坚定而又慈祥的目光注视着绵延奔流的胭脂河。一批又一批后来人,行进在历史的天空下,聆听时代跫音,催动岁月长河。

一队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干部参观团,缓步走向铜像广场。跟随服务的纪念馆工作人员白雪发现,走在队伍中间87岁的姥爷智俊信,从迈上广场第一个台阶便慢慢挺起腰板,加快了脚步,逐渐走在队伍最前面。

忽地,智俊信昂首挺胸站定在铜像前,如青松般挺立。整整衣领衣襟,捋捋书包挎带,注目,凝望,举起右手,智俊信向聂荣臻元帅铜像恭恭敬敬、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还是脚下这片城南庄的土地,还是面对可亲可敬的聂司令员,这短短十几秒的敬礼、报告,还像当年那样熟悉。

聂司令员还是当年在城南庄时40多岁的模样,智俊信依稀还是那个少年,年少俊朗的面庞对着司令员:“报告,今天的《晋察冀日报》、机要文件和书信送到!”虽然聂司令员再也不会亲切地喊他一声“小鬼”,可智俊信依然庄重敬礼,响亮报告。他坚信,司令员就在跟前,能听到他的报告,肯定能。明净和暖的阳光,正从东方洒向城南庄这座纪念馆,洒向胭脂河、太行山,一片光明。

听着姥爷讲的故事长大、又到纪念馆工作的白雪,懂姥爷的心与情,激动地掏出手机,拍下了姥爷挺拔、坚毅、忠诚、雕塑般的背影。

礼毕,智俊信神情凝重地绕着铜像深情瞻仰。瞻仰了正面,再侧面,后背面;一遭,再一遭,又一遭。驻足,弯腰,默念“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聂荣臻自勉词)的碑刻,老泪纵横。

这张照片被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协会评为当年摄影大赛特等奖。

是呀,聂司令员与通信队战士智小鬼又站在了一起,怎不令人泪目,怎不令人感怀!

看一次,我便烙印脑海。于是,我穿了正装,戴了党徽,拿了笔本,饶有仪式感地迈向阜平县城那条南街小巷。我敬重深居闹市、归于平凡的战斗英雄,敬重等待我的、徐徐展开的革命故事。

那位端坐沙发、戴着花镜、埋首翻阅书本的老人,便是我崇拜的英雄智俊信。我跟白雪一样,喊了声“姥爷”。老人合上书,欲起身招呼,我忙上前扶住,坐在他身边,瞥见那书正是我主编的阜平脱贫攻坚题材文学作品集《新起点》。老人微笑:“孩子拿回来的书,咱阜平变化真大,真是不可想象。当年……”

当年,得从智俊信与聂荣臻司令员的“缘分”说起。

谁能想到,一个穷山沟里的穷小子,能成为聂司令员身边服务多年的“小鬼”。对,聂司令员就是这样称呼他的。这缘分,就起于1941年聂荣臻“三进三出常家渠”。

常家渠,这个阜平砂窝镇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小村,因聂荣臻率万人军队驻扎于此,与日寇斗智斗勇、突出重围的传奇故事,而名扬天下。出生于养马楼乡(现砂窝镇境内)上石湖村、在兵荒马乱与战火硝烟中长大的智俊信,曾跟随任粮贸主任的大哥往常家渠送过公粮。这公粮是当地百姓交租后仅剩的口粮,是地里正在生长的青玉米、嫩北瓜,是老百姓与子弟兵感天动地的鱼水深情。

大哥常讲:“短下什么,也不能短下公粮。聂司令员带领的子弟兵是为了咱穷苦百姓打天下!”十一二岁的智俊信并不太懂这大道理,但他对共产党、对子弟兵、对聂司令员有着深深的崇拜与景仰。受家族4个党员哥哥姐姐的影响,16岁的智俊信光荣地于1945年7月秘密入党。没有宣誓仪式,连平时开会都是“你叫我,我叫你”,在山沟里秘密进行,内容重点是怎样宣传抗日、交公粮、抬担架、为部队服务。1946年10月,智俊信参军入伍,光荣地成为华北军区三分队一名战士。那年,他17岁。

曾有围在老人身边倾听红色故事的小学生问:“您为什么那么小就要当兵?”智爷爷坚定地说:“你不当兵,我也不当兵,那谁来保卫国家?我虽然年龄不大,但一直有参军报国的决心。有众多和我胸怀同样理想信念的兄弟姐妹,大家团结起来,一定能取得胜利!”

这信念支撑、激励着智俊信在战斗的道路上,走得英勇,走得无畏,曾参加过清风店战役、正太战役及解放石家庄、解放天津、解放太原、解放北平、进军大西北等战役。这些战役惊心动魄,可老人讲起来却云淡风轻:“那都是日常!”

血雨腥风的战斗曾是日常,不提也罢,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几件引以为傲的事,智俊信常挂在嘴边,永不会忘。

自1947年1月被调至晋察冀司令部通信队后,智俊信便荣幸地成为聂司令员身边的通信战士,从史家寨到张家口,再到城南庄、西柏坡,最后到北平。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将当日的报纸送到聂司令员床头或案头,还曾在平山烟堡村看聂司令员打篮球,曾在北平跟聂司令员一起看戏。在他的回忆录中,我看到一句话:“聂荣臻元帅是我们的老首长,天天见!”这是何等荣耀。

1948年3月,智俊信跟通信队班长唐义才送信和马到山西石咀通信站,闻听王站长说:“陕北来人,马上到。什么人,不知道,说是要到河北阜平城南庄。”果然,几日后传来“特大喜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接到命令,党中央、毛主席要来城南庄。当时,“人们从心眼儿里高兴,但不能外传,这是绝对秘密。”就在那年,在城南庄,智俊信第一次见到毛主席。这是何等荣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身为通信队班长的智俊信,从4时到次日凌晨,一直在天安门城楼西侧第二观礼台后值班,守着阅兵指挥部的一部电话。在他的回忆文章《难忘开国大典》中,有两句话令我格外激动。一句“红旗飘动,人海如潮,身穿各式服装的人,手持各色彩旗、花束、花环,把天安门广场装扮成锦绣的海洋”,一句“我亲眼看到毛主席用他扭转乾坤的大手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耀眼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和隆隆的礼炮声中徐徐升起”。那年,他仅20岁。这是何等荣耀。

眼前92岁、76年党龄的智俊信老人,目光澄澈,初心不改。时光荏苒,老了容颜,不老的是对党的情怀。

1952年5月,智俊信在华北军区报名顺利获批,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先后任排长、副指导员,抗美援朝一年零两个月。

英雄阵地,钢铁的山,摧不垮、打不烂,让敌人前进比登天难。冲锋前,智俊信曾对全连战士说:“打死一个,够本儿;多打死一个,咱就赚了。死了,咱就是英雄!”战役之残酷、之激烈,化为智俊信老人时而激动时而平静的讲述。他说“阵地被打‘翻’了”,他说“随便伸手一抓,全是弹壳”……我想象不到,但又能体会得到,面对凶残的敌人,眼前这位老人的慈眉善目也曾无数次横眉竖目,迸射出刚毅的火焰。

老人问我:“你知道抗美援朝敌我双方的伤亡情况吗?”我尴尬摊手:“没记住!”可老人对一连串数字张口就来……

硝烟散尽,岁月流转,一切皆成过往,英雄归于平凡。1953年7月,从朝鲜归国后,智俊信被派往华北军区太原第二速成中学学习,接受组织培养。学习,智俊信也是把好手,“好多东西要学,但作为军人来说,是一件平常事,只要用心,没有学不会的。”

前途不可限量,却因家中母亲、弟弟有病需要照顾,智俊信于1955年4月转业回地方,担任罗家湾乡乡长,带领社员进行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植树造林。1958年,智俊信被调至县农业局农机公司工作,直至1990年1月离休。

地方工作35年,智俊信淡忘了自己的功勋,却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铭记“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哪里最艰苦,我就到哪里安家”。无论干什么,“都是一心一意,干一行爱一行,哪一行我都不是外行。”这便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聪明好学的智俊信,从岳父手上学得一套正骨手法。县城及周边谁不慎错骨、扭伤,都会上门求助正骨,智俊信都爽快答应,帮着揉好,“揉好,你走你的,不要钱。谁要给钱,马上退回。”有人说:“你私下帮人正骨近40年,少说得有几千人次,每回收10元钱,也不老少呢!”智俊信严肃地说:“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我有工资,有退休金,咱可不能钻钱眼儿里。”一直有人慕名而来,倒不为省那几个钱,只因信智俊信这个人。

2008年汶川地震,智俊信捐了1000元特殊党费。2020年抗击疫情,智俊信又捐出1万元。作为一名老兵、老党员,看到许多年轻人像自己当年一样,冲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自己却不能为国家做点什么,智俊信非常内疚和不安,便响应组织号召,尽些绵薄之力。我问他:“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有什么话想对党说?”老人的话很质朴:“继续多为人民服务。”

我参观了智俊信老人的房间,窗前整整齐齐摆了很多书报。令我感动的是,一本自制的本子上,从2020年7月27日开始,一天不落地密密麻麻记着每天全球疫情情况及重大事件。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这是一名离休党员干部的风范。

我端详了智俊信老人的诸多奖章,最有分量的当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不忘英雄,崇尚英雄,关爱英雄,学习英雄,这是至高无上的国家荣誉、最高褒奖。

那张名为《70年后老兵的敬礼》的照片,挂在客厅醒目位置。智俊信望着照片,说:“还想去纪念馆参观,再给聂司令员敬礼,再给聂司令员报告:‘小鬼智俊信已完成任务,没给共产党丢人,没给司令员丢人。’现在阜平脱贫了,好日子需要巩固,希望蒸蒸日上!”我和白雪感动不已,承诺“7月1日咱就去,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辞别老人,走在南街,艳阳高照,古槐苍翠。阜平的初夏时节,格外美好。

等再去纪念馆,我也要向聂荣臻元帅铜像敬个礼,向聂帅报告:阜平已富,像智俊信这些从战场上下来、参与过国家建设、隐姓埋名的英雄,生活得很好;像我们这些生在新时代、奋斗新时代的年轻一代,生活得正好;像街上奔跑的那些新生代及将来的后来人,定会生活得更好。我坚信不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