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位民间文物收藏家的红色情怀


■杨志坚 雷鸿涛 徐小平

他腿脚残疾行动不便,为搜集文物跑遍大江南北;他一生节俭,花费上千万元收藏红色文物近万件,提供5000余件文物在多家纪念馆免费展出。

他,就是湖南省怀化市民间红色文物收藏家杨吉生。他说,我不仅要当好红色文物的守护者,更要当好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传承者。

花费上千万元,收藏红色文物近万件

1947年,杨吉生出生于湖南省怀化。他与红色文物结缘,是受参加过抗日战争的父亲和姑父的影响。

杨吉生的姑父名叫谌鸿章,解放前曾任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委员,从事地下工作。杨吉生的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对于父亲的记忆,只停留在父亲曾带他给解放军修过碉堡。

从抗日战场走下来的父亲和姑父,都留下了不少红色文物。杨吉生小时候常听姑父讲述那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渐渐地对红色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姑父将文物交给他并叮嘱:“这里有好多东西都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你一定要好好保存。”杨吉生说,虽然那时年纪小,但姑父的话在他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烙印。

18岁时,杨吉生迫于生计跟随母亲来到河南谋生,在军工厂学手艺,油漆、绘画、木工等活儿样样精通。

在河南的工厂,年轻能干的杨吉生喜欢免费给工友修缮家具。工友们知道杨吉生有收藏文物的爱好,便将自家收藏的老物件赠送给了他。这些文物成了杨吉生最初的收藏品。

1982年,乘着改革开放东风,杨吉生回到怀化办起了家具厂、木漆厂。“那些年赚了不少钱,家里慢慢有了积蓄,我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文物。”杨吉生笑道。

只要听说有红色文物,杨吉生就来劲,“三天不吃饭都没事”。一次,一个朋友告诉他,芷江县一名老红军家有不少“宝贝”。

“那时从怀化到芷江还没有通火车,我晚饭还没吃完,就拉着朋友让他连夜带我去芷江。”杨吉生说,他们借着月光赶了几个小时的路,天蒙蒙亮才赶到那个村。在反复说明自己的来意后,老红军家属才同意把一批红军用过的餐具、牛皮箱等转让给他。

2006年,在一次搬运货物时,杨吉生的腿被砸伤,落下了残疾。但他仍然没有停下收藏的脚步。2010年,杨吉生开始专心致志搞收藏。2019年,他开办湖南吉生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主营收集文物、布展等事宜。“公司赚不赚钱是次要的,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这些文物保管好。”杨吉生坦言。

40多年来,为了收藏红色文物,他跑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红色文物收藏之路艰辛,但比起革命先辈来算个啥。”杨吉生说,“对先烈的敬仰,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红色文物无价,再高的价钱也不卖

在怀化市一个老旧的棚改小区,一套116平方米的房屋,除去厨房、卫生间与一间卧室外,包括客厅都堆满了藏品,这便是杨吉生的家。

妻子曾埋怨他:“人家都是想办法赚钱,你却拿钱买了这些‘破烂’东西,还占地方。”

后来,妻子被他的执着而感动。

杨吉生不抽烟不喝酒,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收藏红色文物,他却舍得花钱。

2015年,他将房子抵押出去贷款20万元搜集文物。“房子后来收回来了,还是儿子还的利息。”杨吉生说。

近些年,有不少人提出高价收购杨吉生的收藏品,但他不为所动。“2019年,曾有人出价2700万元收购我全部收藏,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红色文物无价,再好的价钱也不能卖。”杨吉生说。

收藏红色文物用尽了他毕生积蓄,甚至为此欠了债,但杨吉生觉得自己是精神上的“富翁”。他决定把搜集来的文物给博物馆展出,让更多的人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2019年2月,鹤城区人武部牵头筹划建设区国防教育中心。这是一个集红色文物展陈、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于一体的展览平台。

“区国防教育中心有场地,我有红色文物,我们一拍即合。”杨吉生欣喜地说,随着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红色文化,他收藏的红色文物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了。

每次只要有单位、学校来参观学习,杨吉生都要为他们讲解,介绍红色文物,讲红色故事,谈自己的见闻。“我希望尽自己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党史,明白现在和平生活的不易,激励后代人。”他说。

目前,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已成为鹤城区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开展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鹤城区人武部政委唐金长说:“学史明理,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件件红色文物,让人们学习历史、缅怀先烈。”

近年来,杨吉生累计为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贺龙纪念馆等7家纪念馆捐赠红色文物共5000余件,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红色文化。

最大的心愿,建设一个大型综合博物馆

收藏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和思想升华的过程。每搜集到一件文物,他都要向主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甚至去图书馆或买书籍查阅相关资料。这为他当义务讲解员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在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红色文物馆二楼展览区,一处砖木瓦房“便水战斗旧址”十分惹眼,外墙由老旧的木板拼成。走近一看,原来是还原了贺龙、萧克等在“开会”时的情景,几尊雕像神态逼真。“我做过木工和油漆工,也懂雕刻。通过查阅资料,复原整个现场,能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杨吉生说。

在文物馆的一个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封向警予在法国留学时写给同学任培道的信。“向警予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及创始人之一,是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先驱。”杨吉生向观众讲解。

起初,杨吉生拿到这封信时不知真假。他跑到图书馆查阅介绍向警予的书籍,从一本书中正好看到收录了这封信时,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党员曹晓婧说,看到一件件珍贵的红色文物,思绪一下被拉到了革命年代。“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但一定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鹤城区坨院学校五年级学生婷婷说:“以前我们经常在书本上学习红军的故事,今天听了杨爷爷的讲解,我对红军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像红军战士那样对祖国有用的人。”

看着自己收藏的文物逐步走进公众视野,杨吉生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谈及未来,今年74岁的杨吉生还有一个心愿:“我想再多读一些党史方面的书,再建设一个大型综合博物馆,让红色文物在新时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图①:老红军杨世庄的光荣负伤纪念证。

图②:红六军使用的文件箱。

图③:北伐战争时期红军用过的公文包。

图④:杨吉生正在整理文物。

本文照片由李桂花摄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