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别了,故乡的炊烟


■伍海峰

车子缓缓地行驶在归家的路上。这段10多公里的路程,记忆中曾是凹凸不平的泥土路,而今已成坦途。车窗外,温室大棚和生态养殖场错落分布,故乡田野已变成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村庄映入眼帘。曾经低矮的青瓦房消失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幢幢整齐的楼房。正是农家晚炊时分,方圆数里不见炊烟。深夜,躺在母亲早早为我铺垫好的干净暖和的床上,那缕记忆里的炊烟在脑海萦绕。

第一次欣赏到炊烟的美丽,是在读中学第一次返家时。由于学校离村里比较远,为了节省车费,小伙伴们都是一个月才回家一次。那是一个晚秋的傍晚,我和小伙伴走在蜿蜒的小路上,路边田野里到处是蛙鸣与蛐蛐的叫声。翻过高高的山坡,我惊喜地看到袅袅升起的炊烟……炊烟不断升腾,没多久便布满村庄上空。我仿佛看到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

记得那时,村里都是烧土灶,空荡荡的灶膛每天都要吞掉好些木柴。因此,砍柴火就成了村里每户人家一年里的大事。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村里的娃娃便带着母亲准备好的干粮结伴而行,推着手推车到数里外的山上去砍柴,每次往返都是五六个小时。当我们满载而归走进村庄的时候,炊烟仿佛感知到我的疲倦,学着我弯腰推车的样子,在晚风里歪斜了身影。父亲远远看到我们归来,总会放下手中的农活迎到村头,接过手推车,陪我们走完最后一段路。

后来,山上的树木日渐稀少,砍柴的路也越来越远。然而,无论砍柴拾草多么艰辛,只要看到升腾的炊烟,我就不怕夜的黑暗,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这次回乡后的第一个早晨,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经做好早餐。走进厨房,昔日的土灶和大铁锅已不见踪影,电饭锅、电磁炉等各种电器一应俱全。之后几天,我又到几个儿时伙伴家里串门,家家户户的厨房也是如此干净明亮,天然气、液化气和电炊具,取代了土灶、柴火。

从打手电走土路上学,到离开家乡外出读书,继而参军入伍,炊烟渐渐远去,或者说我慢慢远离了炊烟。如今的乡村,已有了城市的影子,乡亲们不用再为砍柴生火而辛苦劳累。这些变化不由让人浮想联翩。身为游子,我眷恋故乡那满载童年记忆的炊烟,无论身在何处,它总能给我温暖,让我心安;作为归者,我更为故乡的发展巨变感到欣慰。故乡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没有被发展的浪潮抛弃。

不见炊烟,我却总能看到挚爱的父老乡亲洋溢着幸福的笑脸。那发自心底的笑容,镶嵌在故乡的晨光中,沉醉在故乡的怀抱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