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站在英雄雕像前


■李 仲 薛 鑫

在贵州省纳雍县左鸠戛乡的人民英雄广场,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刘兴文的塑像高高矗立,背后是鲜红的国旗迎风飘扬。英雄手握冲锋枪,目光炯炯有神地望着远方。

曾读过秦基伟将军的回忆录,老将军不吝笔墨写下了刘兴文的英雄壮举:在朴达峰阻击战中,目睹了连长、副指导员的英雄行为,苗族战士刘兴文发誓要为连长、副指导员报仇。他提起一箱手榴弹,主动和机枪排负伤战士赵金平坚守二排阵地。两人采取分工协作战术,远处之敌由赵金平用机枪消灭,抵近之敌由刘兴文用手榴弹和爆破筒消灭。两人经常交换战斗位置迷惑敌人,战斗从当天中午打到夜幕深沉,历时七八个小时,击退了敌人11次冲击,毙伤敌军100余人,守住了阵地。

在英雄故里,我们对刘兴文有了更多的了解。1933年,刘兴文出生于纳雍县左鸠戛乡一个贫苦的苗族农民家庭。全家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日劳作不休,却换不来一日温饱。繁重的劳动和营养不足,使得刘兴文个子小小的、身子瘦瘦的。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南下部队解放了刘兴文的家乡。分得土地、谷物、家具、衣服的刘兴文一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年仅17岁的刘兴文主动跑到部队请求参军。连长和指导员当时看到这位矮个子、长头发的苗族小伙,竟把他当成了姑娘,坚决不肯收。但刘兴文毫不气馁,软磨硬泡,最终如愿穿上军装。连队战士见他年纪小,身材矮小,又是苗族兵,都亲切地叫他“小苗”。

就是这个战士们眼中的“小苗”,苦练杀敌本领,成为朴达峰上顶天立地的栋梁。面对敌人的进攻,刘兴文所在班负责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战况激烈,没几天炮弹便打完了,他拿起轻武器与战友们一起守卫阵地。身边的战友一个又一个倒下,刘兴文义愤填膺,于是就有了秦基伟将军回忆录中的那一段记述。

历史记住了朴达峰阻击战,也记住了英雄刘兴文。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后,刘兴文因作战勇敢荣立一等功,被授予“青年的旗帜”等荣誉称号。家喻户晓的英雄黄继光就曾将刘兴文作为学习榜样,用这面“青年的旗帜”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

1951年,刘兴文入选志愿军英模代表团,回国参加国庆观礼。不幸的是,返回朝鲜前线后,刘兴文在一次执行任务中遇敌机轰炸而牺牲。

站在空旷的广场上,阵阵山风呼啸着从耳边划过,把沉浸在英雄事迹中的我们带回现实。沿着英雄雕像的视线望去,远处群山如黛,郁郁葱葱;近处屋舍俨然,路面整洁,车行人往井然有序。

走出广场,与偶遇的一位老乡攀谈起来。过去他主要种植玉米,虽然口粮不缺,但“穷”字一直如影随形,直到前几年他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木耳和其他食用菌,进行规模化土鸡养殖,才与“穷”字说再见。“我们合作社分红时还上新闻了。”老乡笑容满面地说道。笑容,老乡的笑容英雄应该也会看到,这是告慰英雄最好的方式。

再次返回广场上,我们把一束鲜花敬献到英雄雕像前。此时,广场的不远处有芦笙吹响。老乡告诉我们,芦笙最初是苗民用于吹响战斗冲锋的号角。这声声芦笙曲,更像是踏上乡村振兴新征途的集结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