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千里海防线涌动红色浪潮


■本报记者 宋子洵 通讯员 于景潇

“有些故事的发生年代已经久远,必须将其时间脉络和事件背景梳理清楚,才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从中受到启迪。”前不久,驻大钦岛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某营,组织了一场党史学习教育讨论会。围绕“为什么学党史,从党史中学什么”,官兵们纷纷打开心扉。

当前,一些官兵对“家史”了解不多,对于传承革命精神的意义,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缺乏深厚的情感认同,难以内化于心、真信笃行。

历史是教科书,更是我们最好的营养品。为了帮助官兵拉近红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活用“红色家谱”,搭建起“活思想”与“老传统”的桥梁,激励新一代海防“后浪”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赓续血脉。

寻根溯源——

英雄赞歌处处传唱

翻开《旅史读本》第一篇章,“从徂徕山起义中走来,在抗战的烽火中成长”18个大字赫然醒目。“每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在这一庄严号召的鼓舞下,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及爱国志士约200人,集聚徂徕山大寺,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党史军史中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下,是一段段传奇经历,揭示着打赢未来战争的制胜之道,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借鉴、传承和发扬。”这是该旅党委一班人的共识。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一年前,为了编撰“红色家谱”,该旅专门组建了旅史整理小组。寻根溯源,不仅要踏寻部队发展轨迹之根,更要着力寻找精神之源——怀揣着这样的使命,旅史整理小组踏上了寻根之路。

小组成员、组织科干事付超仍记得,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当地群众听闻是部队的人来寻根,纷纷紧握他的手,深情地讲述这里发生过的英雄事迹,称赞他是英雄的后人。当付超与“一级战斗英雄”雷保森的家人取得联系后,亲属当即表示希望有机会到“老部队”看看,为官兵讲述雷保森的英雄事迹。

寻根路上,处处是庄严肃穆的战斗遗址,到处流传着英雄的故事。旅史整理小组一路走一路看,在千丝万缕的情感交汇中,不断感悟初心使命。

他们在系统梳理光荣战史、优良传统、英模典型的基础上,撰写形成“一史二表三名录”的“红色家谱”和《旅史读本》,连同寻根路上拍摄的大量照片、视频等一起呈现在官兵面前,与历史对话的大门就此打开。

1940年,鲁中人民在冒着黑烟的煤油灯下,为八路军缝衣服、做军鞋;1960年,“老海岛们”在昏黄的马灯下,用一柄柄大锤、一根根钢钎,建起了港湾码头、坑道阵地……跃动的火苗映照着发出一圈圈光晕,照亮革命路上的前途与方向,而我们的前辈就在艰苦的奋斗中不断跨越一个又一个“腊子口”“娄山关”。

在北隍城岛,官兵们依旧延续着坑道深处学党史、学毛著的优良传统。每当官兵们走进灯火通明的坑道,都会被拉回到那段峥嵘岁月。沿着前辈的足迹,感受着他们的遗志,脚下便总能生出力量。无论前路有多漫长,官兵都会像前辈一样,坚守前沿,永不退缩。

唤醒记忆——

“晨钟暮鼓”催人奋进

“仙境古城炮声传,威震长山敌胆寒;夜渡巧借南风劲,木舟奇胜铁甲船;陆上神兵飞洋过,肉搏血染北海湾;英雄创下千秋业,列岛红旗映云天。”这是一名参加过长山列岛战役的老兵写下的诗,如今在该旅党史大讲堂上被官兵齐声诵读。

这段渡海作战的历史被搬到旅“双百大讲堂”。主讲人、某机步连指导员许云龙结合部分历史影像、观看参战老兵采访等多种形式,将全旅官兵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

如何让红色故事有血有肉、有温度有细节?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感染身边人,能够进一步加深党员对党史军史的理解。

“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兴党。党支部书记是学党史、讲党史、用党史的排头兵。”该旅政委刘涛告诉记者,该旅有100个党支部,分散在千里海防线上,有的驻守在高山,有的驻守在海岛,有的则驻守在祖国领海基点,这里的一石一礁见证了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烟台开埠等屈辱史。为此,从今年3月开始,他们依托强军网开设百名书记讲百年党史“双百大讲堂”栏目,让百名支部书记走上台前宣讲。

驻守在刘公岛的某海防连党支部书记姜柏霖讲述的是百年屈辱史,授课地点就设在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那片海域边上。顺着邓世昌望远镜所指的方向远远望去,海风习习,涛声阵阵,“勇于作为,敢于担当,努力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防”犹如晨钟暮鼓回响在海防官兵的心田。

驻守北隍城岛某连党支部书记李孟铭则带领官兵重温诞生于半个多世纪前,“老海岛们”所作的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小诗:“岛是我的家,党是我的妈,我听党的话,我爱我的家。”一声“妈”,把一代代守岛官兵对党的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听党话跟党走,蕴含在不尽的历史细节中。在该旅“薪火相传”网上使馆留言互动区,一名官兵的留言引起记者的注意——

“连队党支部书记张荣耀曾问过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最初在我刚参军时,曾参加过支前的爷爷奶奶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入党。如今,通过这一堂堂党史课、一个个红色故事,我明白了爷爷奶奶的叮嘱,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地跟党走。”

扬起风帆——

航标引领铿锵前行

每一次向历史的回眸,都是一次思想上的点名、精神上的整队。

战争年代,这块土地孕育出不顾个人安危、为国为民而英勇献身的英雄,有喊出“人民战士要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模范共产党员”陆永力;牺牲自己挺身而出带领全排坚持战斗的“一级战斗英雄”秦建彬;危难之际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弹片掩护民兵的“无私无畏好战士”赵春华;向连党支部递交“精忠报国,杀敌立功”血书的“一等功臣”李丰山;为了建牢海防牺牲在工地上、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的“绝壁作业第一人”杨少梅……

沧海桑田,不变的是红色基因血脉。良木始于沃土,榜样源自传承。扬名国际赛场的教导队队长张茂春、自学成才的“雷达专家”一级军士长管祥福、“巾帼不让须眉”的通信女兵王谱婷、轻伤不下比武场的苗旺……近些年涌现在官兵身边的榜样身上,时时闪烁着英雄精神的印记。

在南隍城岛有一棵六七十年树龄的老树,官兵们亲切地称之为“不老松”。这棵树在“红色家谱”中被赋予了浓墨重彩的一笔。63年前守岛官兵亲手种下一株松树苗,那时海岛无水无电,蚊虫漫天,条件极为艰苦。守岛官兵种下树,也立下了“咬定国防不放松,把根扎在海岛中。千难万苦不动摇,做棵常青不老松”的铮铮誓言。

岛上的官兵讲,只要树在岛上扎下根,人在岛上也就扎下根。“不老松”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守岛官兵的赤胆忠心。如今,海岛大变样,“不老松”下也迎来了新一代守岛官兵。

阳春三月,又一批“扎根树”树苗扎根沃土。“种下忠诚的种子,长成强军的大树。”某营教导员于杰的话语直抵官兵心田。向自己种下的“扎根树”敬一个军礼后,列兵伍名航随即打起背囊出发。就在前不久,他主动报名参加了旅里的岗位练兵比武,他苦练朝夕,只为在比武场上比别人“快一秒”。记者看到演训场上,有无数个像伍名航一样敢于担当的海防官兵,叫响“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口号,练兵备战时不我待。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这是《旅史读本》中的一句话,四级军士长黄贵将它誊写下来。作为一名守岛15年的老兵,他见证了连队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训练纪录被一茬又一茬官兵不断刷新……直到现在,海防官兵仍在一次次追寻历史中不断汲取一代代前辈的精神养分,为打赢未来战争注入新动能。

依依回首,是为了璀璨的梦想;深深铭记,是为了铿锵前行。如今已是第四代守岛人的侦察科参谋许桓铭告诉记者,他将握紧历史的“接力棒”,续写新时代海防官兵的“红色家谱”。

图①:某海防旅官兵阅读《旅史读本》。

图②:某海防旅撰写的“红色家谱”。

图③:教导队队长张茂春为战友们示范训练动作。

图④:驻南隍城岛某海防连所种的“不老松”。

图⑤:驻北隍城岛某海防连官兵在“渤海前哨”上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本版照片由刘廷耀、陈超峰摄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