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铁马冰河入梦来

——探寻安徽省军区“皖美追寻”活动背后的故事


■黄冬景 本报记者 蔡永连

时值初夏,“皖美追寻”的脚步暂时定格在皖南的一个小村落。这是安徽省军区开展的一场红色资源挖掘活动。历时82天,行程近2万公里,打卡16个地市红色地标,制作100期红色微视频……一串串数字,把28年红旗不倒的鄂豫皖苏区、威名远扬的新四军、小推车“推”出的淮海战役等红色历史通过新媒体矩阵,多侧面带进大众视野。

点击量超千万,多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留言逾10万条……“皖美追寻”团队深信:“这里本就是一块红色沃土,出新芽儿、开新花儿只是时间问题。”

连日来,红色微视频合辑走进了安徽省军区党史学习教育大小课堂,“牺牲”“信仰”“传承”……一个个关键词背后的故事鲜活起来,直击灵魂,发人深省。

为牺牲呐喊,把祖国装进心里

2020年6月,一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感动了万千国人,也重新引发人们对“牺牲”这个词汇的思考。

一路追寻,团队成员感受“牺牲”的痛感神经一直在跳动。

始终让团队成员王勇耿耿于怀的是,87岁的烈士后代王金如和他“20多岁父亲”王绍叶的故事。

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第五次反“围剿”,北上抗日的红七军团到达皖赣交界时,人员锐减。当时,刚刚20岁出头的王绍叶和当地500多名村民一起加入了红七军团,先后参加多次战斗。后来在一次突围中,王绍叶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那时的王金如才两个月大。

“爸爸个子长(高),拿着两支手枪,非常勇敢。”87岁高龄的王金如对父亲所有认知,都来自姑姑的描述。80多年来,王金如在内心喊过无数次父亲,却从未真正喊过一声“爸爸”。当被问及“在梦里见过父亲吗?”,王金如红了眼眶,“有时候能在梦里见到一个背影,可我看不清他的脸。我知道父亲很勇敢,他牺牲自己是为了让更多人活下来。”一句话,精准击中了大家的泪点。一位网友在后台留言:“突然觉得能喊一声‘爸爸’很幸福,希望先烈们在天堂能看到祖国的盛世繁华。”

骨肉分离的切肤之痛让“牺牲”可感可知,他们本可以做一对平凡的父女。

“我爷爷说过最多的话就是,太惨了,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金寨县南溪镇文化站站长吕祥峰讲起了家门口的故事。文化站门前曾是当年国民党残害共产党员和红军将士的地方,“手段太凶残了,村民只敢夜里偷偷去收尸。”

52岁的吕祥峰,研究地方史30年,经常被请到机关、学校讲党课,这些年他不愿再讲了,他说:“每讲完一堂课,都要好久才能从那些惨烈的故事里走出来……”话没说完,吕祥峰摆了摆手,把头转向一边,用手擦了擦眼泪。

结束当天走访,团队成员个个心情沉重,车厢内气氛有些凝重。驾驶员朱善文提议改道去东至烈士陵园。陵园里,烈士纪念碑遍布整个山坡,山坡下一所小学传来琅琅读书声。“以前我有点不理解,世间百色,为什么形容革命的颜色偏偏是红?这些天近距离听故事,终于明白,那段历史是由无数先烈用鲜血写就的。”文职人员朱怡蘅轻轻擦拭着墓碑,“你听这读书声,不就是先烈们用牺牲自己换来的可爱中国吗?”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3月初送兵前,太湖县人武部政委陈德荣打来电话,说在‘皖美追寻’影响下,该县68名新兵,有20人主动申请去艰苦边远地区服役。”团队成员郭伟峰介绍,随着今年征兵工作展开,团队制作的微视频,被各地作为“军营第一课”带进役前训练课堂。

为信仰奋斗,把人民举过头顶

“全靠党,个人啊,起针尖大个作用!”“皖美追寻”第一站来到102岁老红军熊玉坤家。40多秒的镜头,熊玉坤只说了这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让视频“弹幕”密集起来。

追寻越深入,思考越深刻。出身地主兼商人家庭的刘淠西,23岁参加革命,28岁牺牲;大地主叶氏兄弟,卖光家中田产支持革命,年轻的兄弟俩在战斗中相继牺牲;张漫萍,岳父是国民党高官,21岁加入共产党,被捕入狱后受尽折磨却拒绝岳父相救,牺牲时年仅37岁……团队成员心中的疑问在堆积,为何那些家境富裕、接受新思想、有着大好前程的青年男女,面临生死考验时,依然果敢决绝,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明知是一条赴死的路,为何还要坚持走下去?”团队不断追问。

“别难过,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野兽动摇不了我钢铁般的意志,玷污不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只要我的心还在跳动,就决不停止对敌人的斗争!”这是身负重伤的新四军机要员、女战士施奇在集中营里对狱中战友说的话。

施奇16岁参加革命,在皖南事变突围中和部队走散,被百般摧残后关进了集中营,最后被生生活埋。施奇最终没能看到革命胜利,也没能等来与恋人团聚。

多少个日夜,团队成员含着泪听故事、流着泪制作视频。因为有了信仰,共产党人便成了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信仰是崇高的,又是朴素的。”团队带队人、省军区副政委杨学伦向团队年轻成员道出了自己的感悟:“信仰的关键在信、在做、在奋斗,核心是看有没有把革命放在心上,把人民举过头顶。”

“信仰”系列视频推出后,金寨县南溪镇文化站站长吕祥峰跟团队联系,告知他又重新走进了党课课堂。不仅如此,他还加入了当地修建红军墓的队伍,他说:“信仰是一束光,能驱走心中黑暗。我要坚持把红色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许就能在哪个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爱党爱国的种子。”

为历史擎旗,把重任扛在肩上

“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史实,挖掘更多不为众人知晓的故事,是活动的初衷。”杨学伦说,我们的祖辈父辈都是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过来的,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最能打动人。

为还原历史本来的模样,团队请来30多位党史军史专家,对历史事件进行挖掘、考证,力求让细节更丰满。

4月底,记者随团队来到蒙城县黄庄,找到黄庄阻击战见证人——93岁老人黄金志。1948年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在黄庄阻击国民党12万精锐,4天4夜的战斗,战况惨烈。村里保留的三间土房、几面残墙以及数不清的弹孔,成为那场战斗的记忆。经党史专家考证后,团队将这场战斗制作成视频推出,有网友感叹:“如果没人去挖掘,这页历史又残缺了一角。”

“今年还在讲故事的人,明年可能就不在了。”这是传承红色历史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在党史专家协助考证下,该省各军分区(警备区)纷纷展开战例、战斗英雄深入挖掘活动。从事党史研究25年的方庆寨为最近的忙碌感到幸福,他欣慰地说:“我要更努力把党史资料整理好,把红色故事讲好,也算对得起拿命去换民族独立复兴的革命先烈。”

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在接力传承。5月中旬,“皖美追寻”收官在即,该省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六安市裕安区民兵应急连,披挂上阵,毅然走上抗疫一线。副连长李国辉是一名红军后代,从小就听长辈讲太爷爷参加起义的故事。“这一棒已经到了我们手上,请党和人民放心,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誓要向先辈看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坚持到底,直至胜利。”李国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先辈的誓言。

用这样的方式追寻先辈的脚步、记录先烈的故事,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收获了成长。“在追寻中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让现实回应历史,我辈定不负山河、不负信仰、不负时代。”90后军官袁伟健说。

穿越时空重回战火硝烟的故土,在时空转换中感受信仰的力量。杨学伦告诉记者:“我们会继续追寻的脚步,挖掘更多红色事迹,让历史少一些残缺,让这些记忆保留得更久一些、传播得更广一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