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老兵的眼泪


■朱怡蘅

那一年,他风华正茂,跨过鸭绿江,亮剑长津湖,鏖战新兴里。朝鲜战场,给宋良友留下20多处伤疤和数不清的回忆。

初夏,安徽省军区“皖美追寻”团队走进淮北市。在一间满当整齐、窗子透亮的小屋,我们见到老兵宋良友。听军分区领导介绍,宋良友战功赫赫却深藏功名,是安徽的“张富清式”英雄,获评5月份“安徽好人”。2018年,全市采集退役军人信息,宋良友的子女在表格里替父填上“曾入朝作战立功”。短短7个字,引起工作人员注意,经查阅档案,终于揭开了老人尘封已久的秘密。

眼前这位老兵,已经93岁高龄,穿着老式军装端坐在轮椅上,不苟言笑,衣角熨得笔挺。我们看不见他冲锋陷阵时留下的累累伤痕。他复员回乡做矿工时,从不在矿上洗澡,就是为了不让工友们发现自己受过伤、立过功。

和我们寻访的数十位老兵不同的是,宋良友胸前只挂着一枚2020年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哦,爸爸从来不把军功章拿出来,就连在朝鲜战场荣立的两个一等功,我们兄弟姊妹几个还是看到档案才知道。”宋良友的大女儿宋怀英微笑着理了理父亲的衣领,招呼妹妹宋怀忠引我们入座。

“1928年,爸爸出生在怀远,家里穷,念不起书,住的是草窝,穿的是破烂儿,吃尽了苦头。1949年5月,他如愿以偿穿上军装,跟着部队到全国各地剿匪。后来,他和战友们坐‘大闷罐’去朝鲜,那会儿才22岁。”宋怀英尽职尽责地充当着父亲红色故事的讲解员,“爸爸,你在哪个部队?”

“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如今的宋良友,四世同堂,子孝孙亲。脑梗使他记忆模糊、语言能力衰退,但一提起老部队,一听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他就来了精神。在孩子们的记忆中,这是父亲唯一会唱的歌。

“小时候,爸爸给我们讲,在朝鲜打得最惨烈的一次战斗,牺牲了很多战友,他们部队最后就剩几个人了……”宋怀英话音未落,宋良友的身躯就晃动起来。他抿紧嘴唇,压抑着哭声,止不住的眼泪流进岁月的沟壑。我看着老兵沉默的眼泪和他脚畔牙牙学语的重孙,久久不能平静。

这样一位坚韧刚毅、从战火硝烟中走来却把功名悄悄放在身后的老兵,眼泪里有什么?是异国他乡的漫天风雪,还是一往无前的英勇冲锋?或者,是他身边一排排为胜利而倒下的战友!又或者,是鸭绿江对岸他们离开太久的土地……

从战斗英雄到普通矿工,几十载岁月,宋良友合上功劳簿,投身新事业,深藏功与名。小女儿宋怀忠告诉我们,在朝鲜战场的两年多时间里,父亲宋良友因为身材魁梧,被选为轻机枪手,同时也是尖刀组的冲锋队员。在那次高地争夺战中,宋良友和战友们面对3倍于己的“北极熊团”,坚持奋战3昼夜,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在最后的冲锋中,他被炮弹震下悬崖,肚子被炸出拳头大的窟窿。醒来后,他一把将肠子塞进肚子,用腰带系住伤口,全然忘记剧痛,爬起来继续战斗。

这些只有家人知道的英雄故事,如今终于拂去历史的蒙尘。“不过如果当年爸爸没有生病,一定不会让我们在信息表里填上他的功劳。他以前总说,现在和平了,就该做建设家乡的事,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自己没有资格再去享受祖国的特殊待遇。”宋怀忠站在一旁,低头看着父亲那双曾无比有力的手,再一次抽出纸巾为老人擦去泪水。

在这间温馨的小屋,除了老兵的军装和胸前的纪念章,我们找不到任何作战立功的痕迹。复员后,他先后从事砌砖、挖煤、掘井、烧锅炉等多个工种,从一窍不通的学徒迅速成长为业务精湛的熟练工,并且当起师傅、带起徒弟。“越是困难越要克服,越是危险越能学到技术,这样才能为国家、为集体多作一点贡献。”这句话,是宋良友从战场和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人生信条,也是传到徒弟手中的“接力棒”。

“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爸爸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火。这是对祖国的爱、对战友的思念、对逝去的青春和生命的缅怀,这是每个老兵的初心。爸爸,爸爸,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宋怀英蹲下身子,握住老人的手,唱起这支父亲常常哼起的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老人真的唱了起来。此时,两行浊泪顺着面颊,又一次静静流淌下来……

老兵不老,初心永恒。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