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山水铭记


■傅家德

一场小雨过后,芳草如茵,花香浓郁。一位胸前戴着党员徽章的老人,蹒跚地向我走来。她叫张玉美,93岁,口齿清晰,思维敏捷。

她的故事里,壮丽的青春之歌依然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她却认为,自己的过去不值一提,“想想并肩战斗、过早离去的战友,我现在享着共产党的福,真是打心眼儿里感谢共产党!”她边说边用长满老茧的双手认真整理胸前的党员徽章。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张玉美跟着母亲参加了当地的“识字班”,后来加入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每一次任务都认真完成。17岁那年,动员参军的命令传到家乡,她大胆地告诉父母:“爹、娘,我要去当兵!”深明大义的双亲,抚摸着齐耳短发的小玉美,爽快应允。

那是正月,张玉美穿着棉袄棉裤站在队伍里。一位首长走到她跟前问:“小丫头,你为何来参军呀?”张玉美答道:“为翻身求解放……”

张玉美参军来到鲁中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部。穿着肥肥大大的军装,满脸笑容的张玉美有使不完的力气。训练、站岗、学知识,她样样走在同年战友的前面。由于表现突出,通信连党支部批准了她递交的入党申请。1948年10月25日,张玉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为什么加入共产党”一栏里,她郑重写下“为人民服务到底,为中国人民求解放,坚决跟党走,建立新中国”的誓言。时至今日,她依然能一字不落地响亮背诵。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鲁中南军区第七康复医院成为战场救护的大后方,随时接受前线转运来的伤病员。张玉美也被安排到医院接受医疗救护培训。

“那是一个夜晚,我和几个战友在屋内正忙着为一个伤员清洗伤口,担架队火急火燎地运来一个全身是血的重伤病员。护士长一声令下,让我负责救护。我跑上前去就开始清洗、包扎、注射镇静药物。”眼含泪水的张玉美,蠕动着嘴唇告诉我,这个伤员由于被炮弹皮震到脑部神经,发病时会大吼乱咬。体力不支的张玉美叫来战友帮忙,她按着伤员的胳膊,战友稳住伤员的双腿,才让伤员渐渐安静下来,而后继续下一步的救治。

为伤员喂饭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救护工作。尤其重伤员,吃点稀饭、鸡蛋是十分必要的。医院供应有时跟不上,张玉美和战友们就到驻地老百姓家凑,回来后刷锅淘米、点火做饭,忙得灰头土脸,没有一人叫苦叫累。“记得有10多位伤员的病情比较重,下不来床,我们便将熬好的小米粥盛在碗里,用小勺一点一点地挨着喂。有个伤员还向我做了个鬼脸,意思是说,‘张护士熬的小米粥我最爱喝!’看着伤病员能好好地吃下饭,我们心里美滋滋的。当时我就想呀,同志们,快吃吧,养好了身子骨重返战场……”

有时在夜深人静时,紧急救护的场景——截肢伤员的痛苦呻吟、被鲜血洇透的绷带、黯然无助的眼神,都会在张玉美的脑海里一一回放。

1952年冬天,张玉美与战友宋佃云在第七康复医院喜结连理。他们先后育有一女三子。“孩子长大了,都让他们参军报国”成为张玉美夫妇的第一家规。1957年,张玉美转业到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1958年,她响应号召毅然退职回家,养儿育女,料理家务。

在多年前的一次健康查体时,张玉美被确诊患上膀胱疾病,医生告诉她需要抓紧治疗,否则危及生命。在进行膀胱切除手术前,看到子女们担心不已,张玉美躺在病床上劝慰道:“怕啥!当年指导员领着我进行入党宣誓的时候,有一句话是:不动摇、不投降,不怕困难和牺牲。我现在丰衣足食,有个小病小灾的算得了啥……”

张玉美的长女宋梅动情地告诉我:“俺妈妈一个月得3次去医院换导尿包,她从来没说一声疼。”坐在沙发上的张玉美,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老花镜,扭头对我说:“共产党员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你看,子女都非常孝顺,党和政府从没有忘记我,我心里知足啦!”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大家都在学习党史,我不能拖了后腿。”说话间,这位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人,又拿起《中国共产党简史》,凝神静读……

岁月染白了鬓发,脸庞的褶皱印刻着灿烂的青春年华。温柔的蒙山风,甜甜的沂河水,似乎也在传颂老人的青春之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