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石榴花开岁岁红


■赵宽宏

许晓轩是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生活原型。和江竹筠一样,他的革命斗争事迹深深影响了几代人。

许晓轩故居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故居为前后三进,四厢房两天井,青砖小瓦,典型的江淮地区老民宅风格。

走进故居正门,一尊许晓轩的半身铜像立在那里。他戴着一副眼镜,目视前方,目光刚毅,神态严肃,给人以英武果敢之气。

故居内陈列着100多幅珍贵照片、10多件烈士遗物和一些相关资料。边走边看,我发现不少资料是从贵州息烽集中营旧址中复制的。我生活在贵州,多次去息烽集中营旧址瞻仰,见到过这些资料。

许晓轩生于1916年,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重庆新市区委书记等职,1940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他先是被关在重庆白公馆监狱,1941年10月被转押到息烽集中营,1946年7月又被押回白公馆,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3岁。

集中营旧址在息烽南郊的阳朗坝,离贵阳60余公里。这个集中营是当时国民党军统所设3所秘密监狱中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级别”最高的一所。当年,军统特务将重庆望龙门看守所称作“小学”,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称作“中学”,息烽集中营则被称为“大学”。从“小学”转囚于“中学”,再进一步转囚于“大学”,特务们称之为“升学”。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建立,至1946年撤销,先后关押过共产党员、进步人士1200余人,其中就有许晓轩。

在息烽集中营里,有一棵核桃树比较显眼,因为树上“长”着笔力饱满、饱含沧桑的4个大字:先忧后乐。这4字就出自许晓轩的手笔。当年,息烽集中营主任周养浩要在牢房“爱斋”前的两棵树上刻上“忠党爱国,先忧后乐”8个字,选定让许晓轩去刻。那个“党”,当然是国民党。一来敌人隐约感觉到许晓轩是狱中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二是因为许晓轩做过刻字工,写得一手好字。最初许晓轩不愿意去刻,后来经过考虑又决定要刻,但他说要从后4个字“先忧后乐”刻起。他对这4个字有自己的理解。就在他刻好“乐”的最后一笔时,故意让自己从梯子上踩滑,摔了下来,跌伤了手,以此来拒绝再刻“忠党爱国”4字。

作为狱中中共秘密支部的核心成员,每当危险的时候,许晓轩就鼓励大家:“越是关键的时刻,我们越要叫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

当年国民党选择在贵州息烽设立集中营,大概是想取“熄灭革命烽火”之意吧?然而今天人们看到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点燃的中国革命的烽火生生不息、越燃越旺。

在许晓轩故居的天井里,我看到长有一棵石榴树,忽然想到,许晓轩一直对石榴树情有独钟。被囚在白公馆监狱时,有一次他与难友们被押到外面做苦工,在荒野看到一株石榴树幼苗,就悄悄带了回来,栽在白公馆的放风坝子上。经过精心浇水、培土,年复一年,石榴树早已枝繁叶茂。

20世纪50年代,许晓轩妻子姜绮华来到白公馆时,从上海带来一捧泥土,撒在这棵石榴树下,然后把取自石榴树上的枝条带回了上海。后来,白公馆这棵高大的石榴树每年都会开花结果;姜绮华带回的石榴枝,也在上海生根,又成功地切枝植活了11棵新苗。这11棵小石榴新苗,又被分别栽植在上海的11所学校里,数十年过去,都已茁壮成长为大树。

石榴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友人告诉我,许晓轩故居天井里的石榴树,也是由白公馆的那棵石榴树繁衍栽植成活的。每年春天,火红的石榴花绽放枝头,像点点火焰,向后人传颂许晓轩等共产党人不折不挠、宁死不屈的革命壮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