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情满界碑


■向贤彪

界碑,是疆域的尽头;士兵,是高山的顶峰。守卫界碑,为人民守护万家灯火、为祖国保卫万里疆土,每年都有新面孔闪亮登场,每年都有警惕的目光射向远方。

北仑河入海口,矗立着著名的“一号界碑”。由此向西,群山绵绵;由此向东,沧海茫茫。那一年,我走近“一号界碑”,戍边官兵向我介绍:当年,“一号界碑”所在的钦州湾,成为侵华日军进犯广西的第一个登陆点。如今,在戍边官兵心中,“一号界碑”是祖国母亲历经沧桑的象征。新兵入伍,会先到此上第一课,坚定戍边决心;老兵退役,会来到这里静坐一会儿,含泪向“一号界碑”告别。

那一刻,当我面对“一号界碑”时,心中不觉涌动这样的感慨:在祖国绵延数千里的边防线上,每座界碑虽是冰冷的石头,却承载着惊天动地的血泪故事。界碑多像饱经风霜的智慧老人,倾听它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会有难以忘怀的内心悸动。

在“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吉林省珲春市防川村,立有一座粗砺黝黑的界碑。陪同的导游介绍说,这是中俄两国漫长边境线上的第一座界碑,由清政府派出的谈判代表吴大澂与沙俄代表巴拉诺夫于1886年所立。

然而,立下界碑不久,吴大澂就痛苦地看到沙俄侵略者的无耻和贪婪。面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面对大批同胞惨遭侵略者的杀戮,作为大清国的一名外交官,他挥刀断指,将鲜血溅洒在他亲自指挥立下的界碑上,其内心的愧疚与绝望可想而知。那时,他一定体味到了弱国无外交的切肤之痛。

在一座座界碑旁,我们常常看到与其相伴的一座座墓碑,那是烈士纪念碑啊!走近看,上面的名字虽然陌生,记述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告诉人们:他们都是为保卫边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而捐躯;它警示后人:谨记先烈的功勋,决不允许任何侵略者践踏我国土、凌辱我百姓,永保边疆和平安宁。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座界碑旁,埋葬着近百年来几百名保卫边疆的烈士,那竖起的一块块花岗岩墓碑,屹立在蓝天下、花丛中。它们静默无言,来此凭吊的后人心情却无法平静。诗人贺敬之来此看到这一景象,曾动情写下“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诗句,以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和追怀。

“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界碑巍然屹立,日子才能踏实安稳。人迹罕至的边境线,由一茬茬戍边将士用热血与青春坚定守护。他们的身影高高挺立,如钉子般揳入边境线,眼睛日夜警惕,刺破雨雪风霜。那屹立于边境线上的每一座界碑,都被鲜血和汗水浸透过,都无一例外地书写着忠诚与担当。

晨光熹微,雪峰巍峨,西藏军区昆木加哨所官兵迎着朝阳启程。按照计划,他们将前往防区内海拔最高的18号界碑巡逻。昆木加哨所海拔4900多米,常年高寒缺氧、风雪肆虐,官兵一年四季巡守10余个风雪山口、雪山界碑。经过近10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大家终于来到18号界碑前。“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嘹亮的歌声在雪山云端久久回荡。

初秋时节,草木渐黄,新疆喀什军分区塔吐鲁沟边防连驻地已透寒意。早上太阳刚露脸,8名即将退役的老兵在连长带领下,向海拔3200多米的15号界碑进发,这是他们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次巡逻,一道出发的还有8名列兵。经过数小时奔波,大家终于到达点位。界碑旁,老兵与新兵顺利完成交接。“请班长放心,我们一定紧握钢枪好好站岗、执勤,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面对界碑,年轻列兵的誓言刺破苍穹。

青春无悔,翻越凛冽;誓言铿锵,穿透历史。这就是新时代的边防军人,胸膛里的火焰锻造一颗勇敢的心,震撼无边的孤寂和高原的星辰。他们把使命、责任、情感甚至生命都系在了每一座界碑上。他们为界碑倾心描绘的每一笔红,都像一束跳动的火焰,这是家国永远的底色、不变的魂魄。

一座座界碑连起来,组成的是祖国的轮廓;一个个感人故事融合在一起,勾勒出军人的戍边年轮。“苦吗?苦,但苦得值得!累吗?累,但累得欣慰!立于眼前的是血染的界碑,身后守护的是我亲爱的祖国!”戍边军人总是与界碑分不开,他们用爱和奉献,托举起祖国灿烂的晨曦。当江河怀抱群山、草木呈现盎然的姿态,他们的忠诚无畏,永远矗立在丰碑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