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胭脂河畔“菜先生”


■张金刚

等待一个炫彩春天的来临,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无论多难,只要挺住、熬过去,自然会为生命涂上欢喜的油彩。这斑斓色彩,属于希望的大地,属于有梦的人。

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十几公里处的胭脂河,清澈缓流,有着无限魅力。在我眼中,它也是一条红色之河:红在聂荣臻司令员“十年驻马胭脂河”,领导抗日军民在晋察冀浴血奋战的传奇;红在胭脂河浇灌孕育出老区百姓丰腴富足、红红火火的日子。

我受好友“菜先生”一句“没事儿到我菜园转转”的邀请,再次来到胭脂河畔的蔬菜基地。因20余年倾心种菜,我一直称呼他“菜先生”。个头不高、衣着朴素、谈吐自如,身为一名退役老兵,他的骨子里总透着那么一股特别的劲儿。

清爽的风夹带着泥土的芳香迎面吹来,我一时被清秀的景色迷了眼:泛绿的南山连绵不绝,河滩开阔平坦,一株株杨树、柳树整齐列队,一座现代化的蔬菜基地向西赫然铺陈,望不到头……“菜先生”从一座大棚里钻出,满脸憨笑迎上前。我端详着他的一身旧迷彩,竖起大拇指:“离开部队这么多年了,这衣服穿在身上还那么精神!”他嘿嘿一笑:“习惯了!穿上它,浑身都有劲儿!”我指指他沾满泥土的双脚,打趣道:“你还是这么热爱故乡的土地。”他使劲儿点头:“你懂我。”我当然懂得。

2000年,“菜先生”是带着种菜梦想退役返乡的。在部队,训练之余,他经常帮连队打理建在戈壁大漠的几座蔬菜大棚。看着战友们一起种出的豆角、西红柿、茄子、大白菜等蔬菜摆上餐桌,他心里甭提多欢喜了,冥冥之中也与种菜结下了不解之缘。

站在胭脂河畔,“菜先生”想:自然条件恶劣的戈壁都能种出新鲜蔬菜,老家不缺地、不缺水,为啥就没人种大棚蔬菜?于是,他动了种菜的念头。可真要种,必须有过硬的技术。他卷起铺盖卷儿,先后到山东、甘肃等地边打工边学习技术、调研销售市场。

在辛庄、宋家沟两村“小试牛刀”4年后,“菜先生”扩大种植规模,从广安村父老乡亲手中征到300余亩土地,于2014年将蔬菜基地建在了胭脂河畔,建在了家乡的土地上。这土地,曾给他带来儿时贫穷的迷茫、参军报国的坚定,没想到若干年后,却赠予他种菜置业的满腔热情。

离开军营21年,他经历过外出学习的辗转、筹措资金的奔忙、雪压大棚的痛楚、开拓市场的艰难,但凭着军人那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韧劲,他每一步都坚实地、稳稳地走在厚重的大地上。

“菜先生”跺跺脚:“沾点儿土才是种菜人嘛!走,带你看看我的菜。”

拉开棚门,走入棚内,满满的润湿感催得我每个细胞都活跃舒爽,土地与秧苗自然散发的清香仿佛令我回归儿时的菜园。西葫芦、西红柿、韭菜、辣椒、黄瓜,郁郁葱葱,鲜灵可人。他上前挑一颗泛红的西红柿摘下,递给我:“尝尝,免洗的!”一口咬下,香味浓郁,汁液满口跳跃,我的表情应该有些夸张:“太好吃了!是儿时的味道。”他说:“我就想在儿时的土地上种出当年的味道!”

土地上沿袭的种菜土法与现代科技结合,种出了品质优秀的蔬菜,这是他最为津津乐道的得意之作。

“菜先生”看着他的黄瓜两眼放光:“看这黄瓜,我就是要它自然生长,从不干预。瓜熟蒂落,瓜长成、花已枯,这才正常。”整棚的黄瓜蔓儿在吊绳上打着旋儿地比赛攀爬,这儿生出绿叶,那儿绽开黄花,可劲儿热闹着。

“菜先生”视菜如命,给予它们最贴心的呵护,当然也得到了最可心的回馈。

种子是知名农业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一颗颗优良、纯正的种子在现代化育苗温室里苏醒、萌芽,长成一株株冲劲十足的幼苗,择优移植在施了羊粪等有机肥的沃土之上,得阳光沐浴,由山泉浇灌,接下来就瞧好儿吧。

草与虫常来捣乱,“菜先生”开出一套“绿色大处方”治它们,坚决不用药。给地铺上地膜,草便长不起来,不仅保温保湿,瓜菜长得好,还省了大量人工。棚里装上诱虫灯,放上粘虫板,虫子胆敢造次,统统乖乖被俘。

还有大招儿:农产品追溯系统已安装近4年,数枚摄像头分布于基地数个角落,实时监控。土壤酸碱度、空气指标、水质、瓜果生长情况,何时育苗栽植、何时施肥浇灌、何时采收发货,都能第一时间上传至数据库。上市瓜蔬都贴上了二维码,“吱”地一扫,菜品信息一目了然。“菜先生”骄傲地说:“这就是智慧农业的魅力!”

200余座冷温大棚、100余亩露天蔬菜,撑起了“菜先生”的种菜梦想。他向我发出邀请:“等采摘季一定来尝尝我的‘蔬菜宴’,我都申请品牌注册了呢!”

茄子紫、黄瓜翠、豆角绿、菜花白、番茄红、胡萝卜橙,常见蔬菜的色彩已足够亮眼。那紫色的土豆、白菜、生菜,黄色的西瓜、茄子、香蕉西葫芦,黑色的番茄、胡萝卜,更是格外“吸睛”。再加上“菜先生”报菜名般介绍我认识的红菊苣、冰菜、结球茴香、苹果苦瓜、火星果等特色蔬菜,让我大开眼界。

数座棚内都有工人在忙碌,此时的工作主要是疏花、搭蔓、授粉。这些来自广安本村的留守妇女种了一辈子地,稍加培训便可熟练操作。

一位大婶讲起来头头是道:“这是哈密瓜,为保证瓜的品质,必须摘掉这些花,直到15个节儿以上才留花坐瓜。”负责技术领班的大婶明显健谈些:“我们现在也是蔬菜管理能手了!我来基地早,当年老伴儿左胳膊受伤落了残疾,干活儿只能靠一只手,自打我到这儿,肯吃苦,也爱学,带着后来的姐妹们一年能挣两万多元呢!”

棚外遇到一位挥锹铲土的大叔,我上前问:“一个工给您多少钱?”他憨憨一笑:“我是临时替老伴儿来的,她挣多少工钱,我不过问。”旁边一位大婶搭话:“我们一个工有60元、70元的,还有80元的。你看,我们在基地打工,家门口就能挣钱,自家地里的活儿也都不落下,好着哩!”

“菜先生”悄悄告诉我:“我这儿原先不少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只要他们愿意通过劳动挣钱,我都会根据工作需要吸收到基地干活儿。大伙儿的干劲足着呢!”他指着新翻整出的棚间过道两侧的土地说:“这里要种上油葵,既是景观,还能榨油。”他望着地,我望着他,透过他笑眯眯的双眼,我似乎看到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葵在迎风起舞……

“菜先生”叫顺嘴儿了,竟一时叫不惯他的本名“马志国”。

在田间地头见马志国多了,竟忘却了他是“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蔬菜科技示范标兵”“保定市优秀退役军人”……

“做人做事扎实本分,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这就是马志国的本色。我最欣赏他褪去光环,一身迷彩,在大棚中、土地上、菜丛间,神情专注、两脚沾泥打理蔬菜的模样,那是一名退役老兵的高光时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