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守城救命 实务安民

明朝政治家吕坤的军事思想


■熊剑平

吕坤所著《实政录》书影

吕坤(公元1536年-公元1618年),明朝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初字顺叔,后改字叔简,别号新吾、心吾,晚号抱独居士,河南宁陵县人。从吕坤所著的《呻吟语》《安民实务》《救命书》等书中,可以看出他对军事问题深切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有着高远的战略眼光。

戍边安民的战备观

吕坤从儒家的传统民本思想出发,呼吁君主执政为民,并将国家的安危与百姓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国君应“顺天应人”,并推行“合乎民心”的为政之道。不仅施政依靠民众,戍边御敌也需仰仗万民同心。吕坤认为,民心向背始终关系到国家命脉。抗击外敌入侵,就需要发起戍边的军事行动,推行必备的安民之举。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吕坤出任山西巡抚,提督雁门等三关,目睹边境将骄兵惰、胡虏步步紧逼、边民饱受欺侮的现状,为此忧心忡忡,于是奋笔写下《安民实务》一书。从书名可见,吕坤著此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安民和保民。

吕坤决心戍边安民、整顿军队、提振士气,为此制定种种具体的治边安民之策。在《安民实务》中,他将这些御戎之策总结为12大项140款,对士卒的招募和训练、将帅的选拔和任用、军队的管理和教育、兵器的制造和使用、军马的购买和养护、间谍的使用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作出具体探讨和明确规定。其中大多内容都是针对明军时弊而提出,可谓有的放矢、切中肯綮。在掌握可靠边情的基础上,吕坤努力探寻守边之策,还写出一部《救命书》。该书认真检讨当时明军城防的疏失,并研究制定补救对策。在他看来,守城就是“救命”,故将书名定为《救命书》。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首相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明朝出兵后,大败日军,日本假意与明朝议和。以兵部尚书石星为代表的主和派,主张撤兵和解。以吕坤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将日军彻底驱逐出朝鲜。他分析局势认为,朝鲜和大明关系密切,可谓唇齿相依。若日军占领朝鲜,则可“就地资食,进则断我漕运,退则窥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城坐困,此国家大忧也”。因此,他积极上书主张出兵,吁请“陛下诚早决大计,并力东征”。事实证明,这种以攻为守的方针,正是对付侵略者的良策。在丰臣秀吉第二次发动侵朝战争时,明廷采纳吕坤的建议,果断出兵,彻底击败了日本侵略者。

救民性命的守城术

本着“救民性命”的目的,吕坤在《救命书》中总结了“城守事宜”共20项、“遇变事宜”4项及“预防事宜”11项,对守城之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所谓“城守事宜”,是指日常守卫城池的注意事项。其中包括对城内居民的组织管理、粮食等物资的准备等。吕坤尤其提醒人们注意严防奸细,也对外敌入侵的特点等进行了总结。为做好城内的物资和粮食储备,吕坤主张必须要以“宽绰”作为标准,这样即便遇到凶年,也可安然无忧。他还特别注意确保城内兵民的饮水问题,指出:“城中寺庙空闲之地,或有甜水之泉,务须添井三五十眼,以备城上城中缓急之用。”

对于击破城外敌兵的方法,吕坤也进行了探讨。他主张,一旦发现敌人露出破绽,就应抓住时机果断发起攻击。例如在深夜派遣小股部队“乘其困倦,密砍其营”;若敌军已有所防备,可使用鸟铳、佛郎机等火器发起进攻;见贼兵聚集一处,则可“乘顺风用油薪纵火焚之”。在“预防事宜”中,吕坤就平时预防敌军入侵的注意事项进行了系统总结,每个细节都有所考虑,甚至居民修盖房屋时如何烧制砖块、何处取土等,都有相应的要求。

重视谋略的用兵术

吕坤研究御戎之法,虽然多少因儒家的立场而抱有德化之念,但也不废谋略,而且认为谋略是用兵首选。吕坤指出:“御戎之道,上焉者德化心孚,其次讲信修睦,其次远驾长驱,其次坚壁清野,其次阴符智运,其次接刃交锋,其下叩关开市,又其下纳币和亲。”一旦刀兵相见,吕坤积极主张充分使用战争谋略。他总结道:“兵,阴物也;用兵,阴道也,故贵谋。不好谋不成。我之动定敌人不闻,敌之动定尽在我心,此万全之计也。”

在吕坤看来,一旦动用兵革,则已经预示着“德化之衰”,只能针锋相对,使用武力予以征伐。至于“兵革”,不仅始终不可废弃,反而要加以重视。身为将帅,必须善于谋划,善于权衡利弊、分析敌情,积极研究破敌之法,主动运用各种战争谋略战胜敌军。这不仅是由战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更是避免“外夷交侵”的必备之需和万全之计。

吕坤高度重视情报工作,对孙子“知彼知己”等主张表示出激赏之情。在他看来,情报工作的重点是考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虚实情况,还应对敌我双方的“精”“备”“勇”“智”等情况全面掌握。吕坤模仿孙子,总结了一套战胜之道,也可见其崇尚谋略的主张。他认为,要想战胜敌人,就得“兵不厌诈”,通过各种假象来迷惑敌军、调动对手,寻找可乘之机打击敌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