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甘肃省平凉市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纪事


■莫福春 程 鸣 张佳琦

金秋十月,地处六盘山麓的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进入收获季节,田间地头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每年这个季节,是靳玉国最忙碌的时候。虽已脱下军装36年,但他仍然像一名战士,以冲锋的姿态投入“收果大战”。

曾获得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的靳玉国,是甘肃省平凉市退役军人的优秀代表。近年来,平凉市加大从退役军人中选拔村干部的力度,培养了一支政治过硬、作风硬朗、年富力强的“兵支书”“兵干部”队伍,鼓励他们在广阔的乡村大舞台大显身手,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最可爱的人”勇当“领头雁”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胸怀强军报国理想的有志青年到部队后,经过绿色军营的洗礼磨练,一个个淬炼成铁骨铮铮的钢铁汉子。服役期满,他们脱下军装、返回家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大潮。

曾在陕西某部服役的冯兴会,1990年退伍回到崆峒区崆峒镇太统村,在村办机砖厂打工。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他很快便学会了机砖的生产、焙烧、销售和成本核算,还提出不少合理化建议,并当上机砖厂厂长。上任后,他狠抓人员管理,进行技术改造,企业效益连年递增。

2002年5月,冯兴会瞅准国家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机遇,与人合作投资150多万元,创办太统缸瓦有限责任公司。由于机遇抓得准、产品质量好,当年收入340万元,解决了本村及附近130多人就业,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退役军人有30多人。他也因此多次受到省、市、区表彰。

正当公司业务越做越大时,国家提出“淘汰落后产能”的号召。尽管淘汰生产设备会给公司带来不小的损失,但身为党员的冯兴会二话没说,果断拍板筹措资金引进新技术,建成全省第一条自动化、环保型、隧道窑空心砖生产线,改写了甘肃省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废弃材料为原料生产空心砖的历史。

“自己生活条件好了,不能忘了乡亲。”2018年8月,冯兴会根据当地水源地保护需要,从大局出发,忍痛关闭拆迁建材厂,全身心投入太统村经济发展,带领全村在2019年率先实现整村脱贫,迈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当年,他被评为平凉市“最美退役军人”。

“部队战士经过严格的教育训练,综合素质、纪律观念和吃苦精神强,眼界视野开阔。”平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于灵才说,老兵们退伍回乡后,能够把在部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施展聪明才智。

昔日是“最可爱的人”,今天勇当乡村振兴“领头雁”。冯兴会只是其中一员。平凉市把退役军人中的致富能人、农村实用技术能手、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每年由组织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开展调查摸底、储备选拔、跟踪培养、定期考评,并围绕农村工作重点开展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苹果产业是静宁县的支柱产业,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蛋蛋”。前些年,因果园管理技术落后、苹果品种老化等原因,效益一直不好。

“守着铁饭碗咋能要饭吃?”2019年6月,退役军人王天恩担任治平镇马合村党支部书记后,决定拿自家果园做试验,带动群众改良品种。他创新管理和销售方式,组织成立果业合作社,把全村的果业大户和贫困户都拉入合作社,为果农提供果园管理、产品销售、农药化肥等一系列服务。在王天恩的带领下,果业合作社果品丰收,销路畅通,全村户均年收入达9万多元。

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这几年频繁见诸媒体,特别是在第十四届中国牛产业大会的助推下,游客纷至沓来一探“窑洞养牛”的究竟。2017年,退役不久并担任村委会副主任的关新华率先开始在荒废的旧窑洞搞起了养殖。这种节约土地资源、变废为宝的方式很快得到推广。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平头沟村坚持把发展“窑洞养牛”和乡村旅游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以“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为目标,探索农旅融合模式,为接续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能干的人”当选“兵支书”

“目前,全市有退役军人村级干部826人,其中担任村和社区党支部书记109人,主任109人,干部131人,委员393人,在其他组织任职84人。”去年9月,在全国退役军人村干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交流会上,于灵才介绍“兵支书”群体奋战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赢得热烈掌声。

平凉市领导说,经过持续培养,目前“兵支书”“兵委员”和“兵干部”,已经成为全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弘扬文明新风的一支重要力量。

80后“兵支书”李志远退伍后,成立机械租赁公司。公司很快从只有2台装载机,发展到有13名员工和11台装载机、挖掘机等机械的规模,短短3年还清了60万元贷款,开始赢利。

2015年,李志远高票当选庄浪县水洛镇中川村村主任。他四处筹措资金、争取项目,把改善村容村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组织村民清理村口的垃圾场,改建成占地11亩的生态休闲广场,使村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紧接着,他又着手解决村里巷道下水堵塞、污水横流问题,并硬化道路、扩建村部、修建文化舞台,彻底改变了村里面貌。如今,中川村村容村貌整洁,初步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目标,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李志远的能力水平和工作实绩,领导和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4年后,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李志远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村支委会上,他动情地说:“一人富不是富,只有全村群众都富起来,我才是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为实现全村群众都富起来的目标,李志远带着村民外出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丰富种植品种。村里菜农的年均收入从过去的1万元,增加到6万元。提起李志远,村民一个劲儿地夸:“很能干,好支书!”

裴喜民是庄浪县裴堡村的致富能人。退伍时,他还是个20岁的小伙子,村里看重退伍军人,想让他担任村干部,可裴喜民心里没底,他觉得自己资历浅,还担不起这份重任。

社会是最好的熔炉,实践是最好的课堂。趁着年轻,裴喜民卖药材、收苹果、开饭店,既积累了财富,还增长了才干、丰富了阅历。经过培养帮带,裴喜民当选为裴堡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一门心思投入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之中。

这些年,裴喜民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有的种苹果、西葫芦,有的养殖肉牛,全村特色产业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他还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果业合作社和养殖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民甩掉贫困的帽子,向特色产业强、村容村貌美、全体村民富的目标迈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刘浩退伍后,凭借在部队练就的过硬素质,很快当上华亭市马峡镇马峡村党支部书记。结合村里实际,他把目光锁定种植中药材,带领5名退役军人发展中药材产业。

引进先进种植理念、严控化肥用量、改变晾晒方法……刘浩想方设法提升药材品质,并与药材生产企业直接联系,减少中间环节,使中药材的销售价格增长了3倍,全体药农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

“迷彩绿”成为“最美丽的人”

甘肃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这些分量十足的荣誉,属于一个叫靳玉国的老兵。

靳玉国在部队服役5年。退伍不久,被推选为静宁县城川镇靳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当时全县最年轻的村支书。“一定要让大家换一种活法。”上任后,靳玉国经过认真调查,先是成立村工程队,创办地毯厂,又建起木材经销站和粉条加工作坊,使靳寺村一改暮气沉沉的旧模样。

不久,他又抓住县上大力推广种植苹果的机遇,带领全村栽种苹果树2000亩。种植苹果使村民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靳寺村从过去的“空壳村”变成全市“红旗村”。

静宁县大面积种植苹果后,苹果储存和销路一时成为难题。敢闯敢干的靳玉国到外地学习取经回来后,建起静宁县第一孔“自然通风库+塑料袋”模式的果窖,并成立果品经销公司。

如今,靳玉国在静宁县多个乡镇建起66间冷库,总储存量达5万多吨。

带着“陇原红”商标的静宁苹果不仅走进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还远销俄罗斯、印度、泰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总资产达1.5亿元,先后荣获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全国果业百强品牌企业、中国质量诚信企业等称号。

创造出“庄浪精神”的庄浪县,是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而大庄村是全县第一块梯田诞生地。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程力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退伍回乡之初,程力与父辈一起修梯田。修完梯田,他又带着乡亲们植树造林,并因地制宜探索出“山顶乔灌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地埂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的绿化模式,被全县推广。

荒山绿了,苹果红了,气候好了,飞鸟来了。2020年,大庄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成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典范和依靠产业脱贫、建设美丽乡村的典型。

“我刚退伍回来时,大家都往南方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静宁县雷大镇麻硖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徐志军说起往事,很是感慨,“当时,我也想出去打工,但是老支书劝我留下来。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又是党员,这个时候不能往后躲。”

徐志军毅然挑起重担,团结村“两委”班子,种苹果、兴产业,强基础、改村貌,村民收入连年翻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19年,徐志军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退伍不褪色,退伍有作为。平凉市广大退役军人脱下军装回到农村后,凭借在绿色军营练就的过硬本领和良好作风,奋战在乡村振兴新战场,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书写精彩人生。一抹抹“迷彩绿”,成为乡亲们交口称赞的“最美丽的人”。两年来,全市826名“兵干部”中,有36人被选评为“最美退役军人”,45人获得省、市、县三级表彰,63人被推选为全市“两代表一委员”,2人被表彰为甘肃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

他们扎根基层,用亮丽的工作实绩,展现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精神风貌!

图①:庄浪县赵墩乡裴堡村“兵支书”裴喜民示范苹果快速套袋方法。

图②:庄浪县赵墩乡大庄村“兵支书”程力(右)与村民拉家常,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图③:静宁县雷大镇麻硖村“兵支书”徐志军(左)给村民讲解果树养护技术。

图④:庄浪县水洛镇中川村“兵支书”李志远(中)传授苗木种植技术。赵三强、王胜利摄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