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熄灯,记忆不灭 警报,世代警醒


■吴晓婧

12月13日,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市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笛,行人就地肃立为死难同胞默哀。

就在一个月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黄刘氏、傅兆增、马秀英3位老人举行熄灯仪式。纪念馆内幸存者照片墙上,3盏灯箱熄灭,面孔由彩色变为黑色,喻示着“时间证人”又走了3个。这也标志着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61位。

熄灯,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于逝者是历经苦难后的安息。对于后来人而言,灯可以熄,记忆不能泯灭。“落后挨打,忘战必危,强军才能安邦”这一历史的深刻昭示,更应成为指路的明灯!

和平岁月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很难想象,84年前那段黑色的日子,30多万条生命被无辜屠戮,相当于持续6周每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领‘良民证’的人分开两路走,但是我看到一边走的人少,一边走的人多。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分为生死两条路的,生路走的人少,死路走的人多。”留下这段记录的徐家庆老人,生命永远定格在2021年8月23日。时间逐个带走亲历者与讲述人,但带不走后人对于这片土地上30万遇难同胞的思悼。

思悼,在一份份史料记录里,一次次得到佐证。16毫米的“贝尔牌”摄像机,12卷胶卷,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用37分零5秒的动态影像呈现1937年的南京;南京金陵女子学院,明妮·魏特林为上万妇孺提供了庇护,并留下了一部记录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魏特林日记》;丹麦奥胡斯市,每一朵“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绽放,都在提醒知晓它名字来历的人,在遥远的国度里发生过的历史和今天的关联。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管子·形势》里的这句话,提醒我们知古鉴今、察往知来,也阐释了铭记的意义。2016年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开始筹建全球首个南京大屠杀研究专业数据库,打造全面、权威、开放、公益的数据平台;2017年起,每一年“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的名字,都会被志愿者及工作人员一笔一画地描新;2018年,开始对全馆35年来收集的约18万件藏品与史料进行数字化采集;2019-2021年,22万份纸质留言数据由馆方收集、整理、归档保存,在年度留言分析报告中,“历史”“铭记”“和平”这几个词以极高的出现频率反馈着来自全国34个省份以及77个国家的参观者,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与感悟。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8年前的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习主席振聋发聩的声音犹在耳边。今天的我们,应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自觉扛起历史的重任,最大限度地爱护、保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更加高效地组织抢救历史、还原真相的记忆行动,把国家宝贵的历史记忆和红色血脉传承下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这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抗战期间牺牲烈士以及死难同胞的最大告慰。

漆黑让人恐惧,因而我们为逝者点亮烛火;时间不能回收恶行,但希望我们不会忘记;警报声声,更警醒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接续奋斗。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