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阳光照耀下的温泉河,碧波荡漾,如一条美丽的玉带静静环绕着这片革命热土——富平。河畔美景似春华,晨练的市民悠闲地漫步于此,嘴里哼唱着秦腔……
富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衔接地带,自古有“关中名邑”美誉。作为革命老区,拥军传统源远流长,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军民携手并肩,建立了坚如磐石的深厚情谊。去年10月20日,富平县被表彰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县干部群众真切感到,这既是对之前双拥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在新形势下继续做好双拥工作的动员。如今,富平干部群众与子弟兵汇聚军政军民团结的磅礴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新篇章。
老鼓敲出荣誉感
9月初的一天,陕西省富平县老庙镇孟家村。黄土地上,细细的凉风略过。但在“秋老虎”的烘烤下,空荡荡的街巷让村庄略显沉闷。突然,村口响起了富有激情的老鼓旋律,引得村里人纷纷走出家门观望。走近一看,原来是人武部领导和镇上的工作人员带着锣鼓队,为春季入伍的新兵家里悬挂光荣牌。
富平县老庙镇是老鼓的发源地。多年来,富平县党政领导、人武部和退役军人服务部门,敲锣打鼓上门悬挂光荣牌、送喜报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不仅营造了崇军拥军的浓厚氛围,还把对军人职业的尊崇感落到实处。
围观的村民越来越多,鼓手们越敲越带劲儿。“缠穗子”“转鼓子”“滚绣球”等过年过节才演奏的鼓曲,此时也毫不吝啬地奉献给乡亲们。雄壮有力的鼓点、韵味十足的舞姿,令大家拍手叫好。新兵家人接过光荣牌,邻里乡亲纷纷鼓掌庆贺,巷子里热闹得像过年一般。
“现在娃娃当兵挂个光荣牌都弄得这么红火,明年我也送儿子当兵去,为咱家、为富平增光!”村民徐高潮大声地说。
前不久,又一阵鼓声划破了老庙镇老庙村安静的清晨。不宽的巷子一下子挤满了人,热闹非凡。
“没想到政府给我家送喜报,还敲锣打鼓,比儿子结婚时还要热闹,太光荣了。”荣立二等功的现役军人曹飞飞的父亲激动不已。
曹飞飞入伍19年,安心扎根边防,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今年7月在执行重大任务中成绩突出,荣立个人二等功。
立功受奖是军人的无上荣光。富平县人武部部长王占伟表示,军功章凝聚着军人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也饱含着军属的大力支持和默默付出。党和政府要持续增强军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提升军人、军属的获得感,在全社会营造“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的浓厚氛围。
责任共担开新局
4月,一位军队退休干部回到富平老家,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同志说:“我发现咱们县人武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情同手足呀!”
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以来,县人武部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努力建立兄弟情谊,这里大多数双拥活动都是两个单位联合举办。两个单位在谈论工作时,最高频的语句便是“咱们的工作……”“我们一起……”在富平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能看到县人武部工作人员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在一起交流、工作的身影。
4月中旬,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李富平随人武部领导一起,赴全国各地对富平籍新兵进行回访。
“这次回访,我收获颇多。”李富平说,“原以为就是跟着人武部的同志简单走一走、看一看,协助完成新兵教育工作。没想到一路走下来,受教育最深的是我。服务这样一个群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之后李富平带领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协调企事业单位组成慰问组,奔赴韩城民兵训练基地,对参加训练的富平民兵进行慰问,了解他们生活、训练,并送上生活用品和防暑药品。他还激励民兵以高昂的士气,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训练任务,为维护富平稳定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县人武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为现役、退役军人搭建了更好的服务平台,为富平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6月11日,县人武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立诚中学举行了“致敬功臣模范,献礼建党百年”拥军优属系列活动,向37名2021年上半年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代表发放喜报和慰问金;为抗战老兵送去节日关怀;向支持双拥工作的企事业单位赠送了牌匾。
此次活动中,富平县第一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宣布成立,这也是陕西省最早成立的一支由退役军人组建的志愿服务队。
“我们富平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会继承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展现新时代志愿者的新风貌,配合富平双拥工作做好各项志愿服务。”富平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闫磊表示。
全民国防“零距离”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在淡村镇仲勋小学上空久久回荡,孩子们的歌声嘹亮动听。这是县人武部开展“学英雄,赞英雄”国防教育课程的一个场景。部队官兵走进课堂,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在教唱红歌时,向孩子们讲述雷锋叔叔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学习英雄、崇敬英雄。
“学生们需要更多了解民族英雄,才能对国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该校六年级老师刘静说,“学生们在与部队官兵‘零距离’的情感互动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潜移默化中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心底埋下爱党爱国爱军的种子。”
为进一步培育公职人员关心国防、热爱国防的意识,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拥军热情,县人武部相继开展了国防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及“讲英雄、学英雄、赞英雄、做英雄”活动等,有效激发全县人民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4月22日,富平县委邀请著名军旅作家党益民为党员干部讲述“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长征与陕甘根据地”故事。作为富平人,党益民再次回到家乡难掩喜悦之情,讲到发生在“家门口”的双拥故事时,更是无比自豪:“1936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经过长途跋涉后,进驻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红军官兵所到之处纪律严明,公买公卖,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很得民心……”
“党益民的授课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感情深度,促进了军地联合学习党史,推进了党史学习热潮,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在富平继续传承下去。”在听完党益民的讲述后,县委宣传部部长范月丽有感而发。
英雄儿女纪念馆、双拥示范一条街、富平县英雄儿女荣誉室、仲勋小学国防教育走廊等一批双拥教育阵地建成后,县人武部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经常性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在富平这片革命热土上掀起了一股国防教育热潮,推动国防教育实现常态化、大众化。
用心办事情动人
“这铁定是慰问周挣拾的母亲去了。”清明节前夕,看着县人武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一行人再一次来到薛镇下沟村,站在村口聊天的人群中有人说道。
周挣拾,是富平县薛镇人,1985年10月入伍,1986年5月在边境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
县人武部政委李钢指着慰问品,对周挣拾的母亲说道:“这次给您带来一些生活必需品。”周挣拾母亲紧紧攥着李钢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来了就好,有你们的关心,我生活好得很,好得很!”
回去的路上,李钢感叹:“我是第一次到周挣拾烈士家慰问,与这位英雄的母亲素未谋面,她握着我的手不放,一直表示感激,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李富平接着说:“我们经常去看望老人家,她儿子在战场上牺牲,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她每次看到穿军装的同志来看望她,她都特别高兴,就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儿子!”
在这里,人民爱军队,军民一家亲。富平县持续关心关注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以及“全生命周期”需求,不断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全域覆盖”与“动态服务”无缝对接,让富平双拥工作持续充满活力。
5月,富平籍新兵朱松的父亲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其母亲因患重病长期在医院接受治疗,家庭突然陷入困境。
县人武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了朱松所在部队,协调他回家料理后事。当了解到朱松的母亲需要长期治疗,家庭比较困难后,县人武部又协调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慈善协会,给予朱松困难补助,帮助其家庭走出困境。
当县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一行人来到朱松家看望时,朱松的母亲几度哽咽:“当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觉天都快塌下来了!朱松刚去部队不久,家里出了这么大事情,想喊他回来,又怕耽误他的工作。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县人武部领导表示,官兵在部队服役,我们要在后方做好服务保障。如果官兵遇到困难,县人武部必定出面解难。
朱松返回部队前,母亲不断叮嘱他:“要记得党和国家对军人军属很照顾,到部队一定要当个好兵,家里的事情不用操心,一定要想着为部队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