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遍地英雄


■祝传民 蒋文宝 王 宁

八百里沂蒙好风光,山山水水都是歌。走进沂蒙山,就走进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几十年过去,英雄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时时撞击着沂蒙乡亲的心扉。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淮海战役期间,莒沂县400辆小车运送5.5万公斤面粉,一路追赶部队,行程2000多里。自带的干粮吃完了,民工们也绝不动军粮一粒。当带队的干部让民工们吃点粮食充饥好赶路时,民工们摆摆手说:“前线的战士们正等着吃。我们情愿忍饥受饿,也不能吃车上的面。”郯城县民工李荣祥在运粮途中,带的地瓜叶窝头吃光了,就啃咸菜、喝水充饥。他推着几百斤重的木轮车行至苏北草桥镇时,饿昏过去,醒来面对满车干粮仍舍不得吃。

烽火岁月的沂蒙山区,户户忙支前、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不只明德英一人。1987年秋天,一位部队领导再次来到沂蒙山区、寻找当年救他的恩人时,一位大娘这样说:“像俺们这般年纪的人,谁都做过这样的事。那是应该的,你还寻个啥呢。”当他见到沂蒙六姐妹中健在的5位大嫂时,一提起往事,她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记不清了,还提那些陈年旧事干啥呢!”这就是伟大的沂蒙人民。

在这里,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军民血肉情深。沂蒙人民心里有杆秤:谁把他们放在心上,他们就拥护和爱戴谁。

1939年5月,著名学者梁漱溟到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驻地东里店考察乡村建设,记述了当时招待的情景:“我赶到东里店的一天,大小官员聚会一处,雍容雅谈,晚7时欢宴,酒菜奢侈,竟有从青岛运来的啤酒汽水。”6月,他到了沂水县虎岩庄八路军某部,随部队在庄外山沟里休息吃饭,饭是红薯加豆粟煮的粥,没有菜。两者对比,他感慨良多,从国民党的奢侈享受与共产党的艰苦朴素中,看到了两党的本质区别。

1939年10月,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到达兰陵县大炉村,住在开明地主万春圃家中。万家的人都小心翼翼,生怕惊动了这位“大官”。罗荣桓主动接近他们,和他们拉家常,嘘寒问暖。住的时间长了,万春圃和家人常常看到,罗荣桓教勤务员识字、写字,和马夫、炊事员亲如兄弟。罗荣桓同普通战士一样,穿的是几乎褪成白色的军衣,盖的是打了补丁的被子,吃的是高粱煎饼就咸菜。万春圃还惊喜地发现,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是真心抗日的。此后,万春圃坚定了跟着共产党抗日的决心,逢人就说:“八路军真是沂蒙子弟兵啊!”

从一次次惊心动魄、同仇敌忾的搏斗中,沂蒙百姓看到了人民军队前仆后继、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沂水对崮山,在子弹打光、日军逼近的紧要关头,14名勇士在营长的带领下,纵身跳下悬崖。幸存的8名勇士历尽坎坷,终于回到驻地。

平邑县苏家崮,敌人纠集6000余人,分多路向山区“奔袭合击”,30余名八路军战士弹药耗尽,在与敌肉搏中跳下悬崖。

沂南和尚崮,在掩护群众突围的战斗中,两个连172人,除4人突围、4人受伤被群众救出外,其余164人全部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获救的乡亲们一边掩埋烈士遗体,一边放声大哭。战士们寒冬腊月里穿着破烂单衣,有人光着脚。不少战士肠子被打了出来,里头一粒粮食也没有,全是谷糠、花生皮、地瓜秧……

在沂蒙大地上,到处有不怕牺牲的革命担当。1944年1月24日,恰逢农历除夕,日伪军500多人对临沭县朱村进行“扫荡”。危急时刻,八路军第115师4团3营8连在连长鄢思甲带领下火速赶来救援,激战6个小时,击退凶残的日伪军。24名战士光荣牺牲,村民无一伤亡。

不久,朱村百姓把一面绣了“钢八连”3个字的锦旗送到连队。从此,朱村有了一个传承至今的年俗:大年初一早饭时分,父老乡亲集结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前,祭奠为保卫朱村百姓而牺牲的24名八路军战士。他们按照农村祭奠先人的风俗,摆好饺子、汤圆、水果和茶具、酒器,把过年的第一碗饺子敬奉给烈士们。前来参加祭奠的,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身强力壮的青年,有朝气蓬勃的学生,还有纯真可爱的孩童……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历史重温。

解放战争时期,鲁南区遭到国民党“还乡团”的反攻倒算,90%的村庄被洗劫,14万名干部、群众被杀害,即便这样也没有动摇人民群众跟党走的决心意志。诞生在烽火沂蒙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歌词写道:“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这就是沂蒙人民“永远跟党干革命,砍下脑袋也不叛党”的真实写照。

八百里沂蒙记住了这些英雄。这里的每一座山头,就是一座高高耸立的英雄纪念碑,那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筑起的清晰可见的精神坐标。血与火的战场,炼就沂蒙英雄的铮铮风骨。那一座座昂然屹立的褐色山崮,如同不屈的英雄头颅,构筑成沂蒙巍峨的脊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