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荣耀无声


■睢建民

阳光明媚的午后,枝繁叶茂的乔木撑起一片绿荫,粗壮的树干恰似庭院主人笔挺的身躯。91岁高龄的老兵赵显堂站在院内,阳光映射在红彤彤的脸上,精神矍铄。老人手指着一幅放大的黑白照片说:“看,这就是当年俺跟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合影,前排坐着多位开国将领。”

这张照片摄于1956年10月9日,是中共中央领导人接见解放军和志愿军国庆节观礼代表团时的合影。镶嵌在玻璃镜框内的照片,因年代久远,画面有点泛黄。数百名军人戎装肃立,前排端坐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赵显堂自豪地说:“当时俺就站在第4排,从右边数第8个。”

1931年8月出生在豫东杞县的赵显堂,从小靠要饭度日,食不果腹。寒冬腊月,大雪天穿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冻得他直往大户人家的麦秸垛里钻。

16岁那年,赵显堂参加了水东地区共产党领导的县大队,随后转入豫皖苏军区独立团,投身炮火连天的淮海战场。

赵显堂说,跟装备飞机、大炮和坦克的国民党军对垒,解放军只能靠两条腿、小米加步枪,常常进行近战夜战、偷营摸寨打埋伏。一天午夜,连长悄悄拍醒睡觉的战士,打手势一个个往下默传口令,集合队伍后悄悄出发。不知道摸黑奔赶多少路程,沿途隐约听见村庄有狗叫声。他们在公路两侧埋伏下来,天刚亮就听到远处传来一阵紧似一阵的枪声。一支国民党军溃败而来,钻入伏击圈。霎时阵地上枪炮齐鸣,喊杀声四起。激烈的伏击战从6时打到10时,赵显堂所在团全歼敌人。

又一个漆黑的夜晚,赵显堂所在连队50余人突入敌军营部。敌众我寡,眼看就被包了“饺子”,连长紧急呼唤赵显堂,让他通知各班冲出重围。赵显堂至今都记得连长端着枪说的话:“咱拼命敌人就胆怯!”

敌人的枪筒不断喷出火蛇,赵显堂的班长中枪倒下。还有赵显堂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新兵,胸脯被敌人的机枪打成了“马蜂窝”。狭路相逢勇者胜,全连官兵朝外围猛打猛冲,最终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时仅剩30余人。

在赵显堂的脑海中,战场上一幕幕惨烈画面至今挥之不去:一场大战过后,牺牲的战友如庄稼地里捆扎的谷个子一样,横躺竖卧,遍地都是……

身经百战的赵显堂摇头慨叹:“不堪回首啊!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容易吗?”

老人早已过了容易激动的年龄,轻易不落泪,说这话时,两眼噙满泪花。

1949年2月,赵显堂所在部队被编入第二野战军5兵团18军序列。他在54师160团,随后参加渡江战役。

战役打响后,赵显堂和两名战友划一条小木船,冒着对岸敌军猛烈的炮火左冲右突,渡江追歼逃敌。未及靠岸,他们就操枪跳入浅水区,向滩头阵地冲锋。国民党军似惊弓之鸟,一路向南溃退。赵显堂和战友们依靠两只铁脚板,奔跑追击逃敌。夜晚抱枪露宿旷野,随地和衣而眠,遇有敌情,他们迅速集结投入战斗。

1949年10月1日,赵显堂所在部队正在湖南跟国民党军残部作战时,得到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官兵欢呼口号,士气高涨,操枪上阵,逼迫敌人缴械投降。

17年军旅生涯中,令赵显堂最刻骨铭心的是进军西藏。

1950年3月,18军在四川乐山召开进军西藏、解放西藏誓师大会。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带领18军将士发出“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决完成进藏任务,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的豪迈誓言。

一边进军,一边修路。部队在翻越二郎山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二郎山海拔近3500米,是千里川藏线上第一道咽喉险关。全年四分之三为雨雪天气,即使春暖花开季节,二郎山依然冰封雪裹。当年,歌曲《歌唱二郎山》广为传唱:“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

官兵在冰天雪地里向二郎山开战。19岁的赵显堂因表现突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机炮连排长。他每天带领战士们肩扛铁锤,手握铁錾子,爬上空气稀薄的半山腰劈山凿石,为进藏大军开路。枪炮齐鸣的战场,变成劳动竞赛的工地。粗犷的吆喝号子取代嘹亮的军号声,在幽幽山峰间经久回荡。

高原反应,是官兵们遇到的最大难题。由于严重缺氧,身体健壮的战士未及攀上山头便已气喘如牛、头痛欲裂,浑身软绵绵的,咋也挥不动铁锤。遇到悬崖峭壁,无法立足,党员干部和老兵班长先攀爬上去。赵显堂在身上捆绑绳索,从山顶吊到绝壁处开山凿石。双手的血泡烂了,磨成厚厚的老茧,身体也常被磕碰得血肉模糊。

一个老兵身上的绳索被尖利峭石割破,悬在高空无依无靠,山头的战友束手无策。倏忽之间,绳索断裂,老兵坠入深渊……

就这样,赵显堂和战友们用握枪操炮的双手,坚持修通弯大坡陡的二郎山简易公路,继续向雀儿山推进。

“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雀儿山海拔5000多米,群峰延绵。赵显堂和战友们吃力爬上山巅,俯瞰皑皑雪地,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真正体会到啥叫“天路”。

高山缺氧,烧不开水,煮不熟饭。漫长的冬天来临,大雪封山,官兵补给异常困难。赵显堂所在营只剩下几十斤大米,每天几百张嘴要吃饭,连熬稀汤喝都难以为继。他们苦熬到冰雪融化,漫山遍野去挖野菜啃草根。能吃的野菜草根很快就被挖光,官兵们饿急了,就去挖地老鼠充饥。

一夜大风雪,天明睁开眼一看,帐篷里有些朝夕相处的老战友咋也叫不醒……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凝固在高寒记忆里,让赵显堂欲哭无泪。他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带领战士们拼命开山劈石,期待早日打通道路,告慰牺牲的战友。

寒来暑往,几度春秋。18军指战员克服重重困难,用生命和行动书写“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豪迈篇章。1954年12月,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赵显堂荣立三等功,任副连长。

1956年,新中国成立7周年之际,赵显堂与西藏军区几名英雄代表一起,沿着他和战友们修筑的公路乘汽车赴成都集结,进京参加国庆阅兵仪式观礼。10月9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接见解放军和志愿军国庆节观礼代表团并合影。

赵显堂缓缓讲述当时的情景:“那天,毛主席身穿浅色风衣,亲切和蔼,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俺一个旧社会的要饭花子,能够走进北京跟毛主席这么近距离接触,那心呀激动得怦怦乱跳。”

1964年,赵显堂转业到河南省尉氏县供销社工作。之后,新筹建的铁路指挥部需要人手,他服从安排,调了过去;刚投产的国营化肥厂缺干部,他再次奉调转行;最后被调入县供电局,在基层岗位兢兢业业奉献力量。

老兵新传,本色依然。赵显堂经常被抽调驻村扶贫,县东部的棉花生产区、县北部的苹果园等都挥洒下他辛劳的汗水。驻村期间,他协调周围村子栽上电杆通了电,让村民告别驴拉磨、用上小钢磨。在焦裕禄工作过的大营镇驻村时,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带领群众在岗坡上栽种刺槐锁风沙。刺槐成材后,几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听说他老家要翻修房屋,就把一车椽子拉到杞县。赵显堂坚决不要。可把椽子再拉回80公里外的尉氏县,要再花一笔运费。村支书好说歹说,赵显堂按照市场价付了钱才肯收下。

赵显堂在铁路指挥部工作期间,小火车从豫西山区运回来很多燃煤。杞县老家的妻侄儿跑几十公里到尉氏县,想找他拉一车优质煤烧火用。装车时,赵显堂在场监督,亲手将含有煤矸石的块煤往车上装。妻侄儿暴跳如雷。赵显堂严厉地说:“你把好煤都挑拣走了,俺把劣质煤卖给老百姓坏良心。”

有一次,赵显堂回杞县老家,碰上家里出卖饲养的膘猪。临出栏,家人要给猪喂食一盆子杂面条拌香油,目的是让其迅速增加重量多卖钱。赵显堂质问家人:“平时喂猪都吃面条吗?这不是坑国家吗!”他黑着脸将面条端走,决不干损公肥私的事情。

赵显堂还响应祖国号召,将儿子赵斌送进部队服役。儿子不辱使命,在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出色完成任务,获得两枚纪念章。

1992年3月,赵显堂离休,深居简出,淡泊名利,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周围的人大都称呼他“赵师傅”或者“赵老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立过功的老兵。

赵显堂有一个小木箱,珍藏了50多年,里边有9枚军功章和纪念章。那是他一生的荣耀。每一枚勋章都浸染青春热血,凝聚无上荣光。这荣光,在老兵那颗计利国家、无私忘我的心里恒久闪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