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善当“一针见血的医生”


■朱永杰

一针见血,语出《后汉书·郭玉传》,原本形容大夫医术高明,后来比喻说话简明扼要,能抓住事物本质。

1937年5月17日,中共白区工作会议在延安召开。负责北方局工作的刘少奇同志作了《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的报告》,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我党存在的问题,获得毛主席高度评价:“他系统地指出党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所害过的病症,他是一针见血的医生。”

平心而论,行医诊病“一针见血”很难做到,说话办事“一针见血”更不容易。现实生活当中,有的人看到问题“装瞎子”,对问题视而不见;有的人听到问题“装聋子”,堵起耳朵能躲多远就躲多远;有的人遇到问题“兜圈子”,奉行“话有三说,巧者为妙”,绕着问题打转转,“顾左右而言他”就是命不中靶心,闻者如坠云雾。

善于一针见血,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养。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要察人之所未察,识人之所未识,见微知著、落叶知秋,能一眼识破天机。有的领导干部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很多时候往往与其看问题落俗套、见识赶不上群众不无关系。

善当“一针见血的医生”,需要好眼力。医生扎针,找准血管是前提。找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这就对眼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样,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才能看到正常事物背后的异常、问题背后的症结,做到提出问题高屋建瓴,分析问题鞭辟入里,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否则,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永远也走不出别人的影子。而且,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往往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倘若雾中看花、水中望月,看什么都朦朦胧胧,就很难发现深层次的、规律性的问题,即便看到一些问题表象,也都是浮在面上的“皮毛”“枝叶”。

善当“一针见血的医生”,需要硬脊梁。有时候,血管找准了,但心理素质不过关也会扎偏。因此,一针见血还得有胆气。反映到面对问题上,就是要腰杆子硬,敢于坚持真理。“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讲真话考验勇气,讲尖锐的话更需要勇气。面对存在的问题,是圆滑世故,话到嘴边留三分,还是竹筒里倒豆子,不只是简单的性格问题,而是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体现。刘少奇同志因为对党毫无保留、一心为党,才会“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有的人说,当权力说假话的时候,就没人讲真话。秦二世时期,赵高把持朝政,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曾指鹿为马,群臣或“莫敢言其过”,或随声附和。说到底,还是私心作祟,怕祸从口出,得不偿失。

善当“一针见血的医生”,需要下苦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凡能够一针见血,医生在背后都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苦练,都有日积月累的临床经验积累,才练就了这门绝活。看问题一针见血也是如此,这不是娘胎里自带的天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历练。刘少奇同志看问题之所以能够“一针见血”,也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学习、学习、再学习”“蚂蚁啃骨头”的刻苦学习,源于他活学活用、笔耕不辍的辛苦付出,源于他植根人民、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踏实作风和公仆情怀。一句话,实践积淀就是磨刀石,在实践中砥砺越扎实,刀口就越锋利。

当然,善当“一针见血的医生”,既需苦练内功,又离不开环境培育。有善听的耳朵,才会有一针见血提意见的人。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纳谏,闻微言而不弃、闻诤言而不怒、闻错言而不怨,不扣帽子、不揪辫子、不打板子,鼓励他人有话敢讲、有意见敢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此,才会有更多“一针见血的医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