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是第9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0时01分,凄厉的警报声再一次响起,人们伫立寒风中垂首默哀。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在长达6周的时间里,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死难者总数超过30万。
2014年,国家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自此,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和世界记忆。灾难历史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公祭成为延续民族记忆和传承国家精神的重要载体。
身处和平年代,人们没见过侵略者明晃晃的刺刀,没见过被鲜血染红的江水,没听过敌机空投炸弹土地炸裂的声音,也没有真切地感受过近在耳畔的呜咽和悲鸣。若是对苦难没有刻骨铭心的感知,就很难明白民族崛起的来之不易。
时间让那些亲尝伤痛和屈辱的幸存者不断凋零。2022年以来,又有7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世,他们是祝再强、濮业良、王素明、王恒、巫吉英、余昌祥、向远松。截至目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4位,平均年龄超过92岁。
历史,不是我们愿意记住什么,而是我们必须记住什么。我们不能忘风雨如晦、硝烟四起的岁月,不敢忘血染山河、生灵涂炭的苦难,不该忘前仆后继、九死未悔的抗争。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维塞尔数年前曾警告人们:“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时间流逝,鲜血淋漓的伤口早已治愈,但民族伤痛的记忆决不能隐入历史的尘埃。
近代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征程中,面对残暴的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后退没有投降,而是凝聚起凌云的斗志血战到底,展现出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以国之名祭民族之殇,不为延续仇恨,只为从中汲取捍卫历史的责任、振兴中华的担当。从立法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申请《南京大屠杀档案》为世界记忆遗产;从发掘整理并公布日军侵华档案、解禁战犯笔供,到建设百余座抗战类纪念馆……国人铭记历史的决心不容置疑。
国家公祭,是铭记更是唤醒。万物难敌岁月消磨,历史记忆也需时常擦拭、时时守护。只要城墙上的弹坑未平、深山里的废墟犹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苦难记忆就不能被忘记。
传承历史记忆,才能让珍爱和平的信念历久弥坚。传承历史记忆,才能迈着谋发展、求和平的脚步走向未来。
这一天,我们再次以国之名,缅怀同胞先烈,凝聚民族精神,汲取前进力量。愿战争之火长弭,和平之花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