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贵州省毕节军分区官兵坚持节前访“亲”四十年,烈属李金花说——

“见到你们格外亲”


■商 坤 本报特约记者 王庆泽

翻过高高的山,绕过清清的河,车队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

从贵州省毕节军分区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乡新村村有240公里的车程,即使近年来道路条件越来越好,但因交通状况复杂,一个单程仍需要6个多小时。

对于这条路,毕节军分区的不少司机都很熟悉,因为道路的另一头,是烈属李金花的家。逢年过节,官兵们总要先去看看李大娘。春节前夕,军分区司令员张东湖带领军地人员又一次“探亲”来了。

村里,李金花将亲手煮的茶叶蛋热了又热。69岁的她依然身体硬朗、手脚麻利,不时出门走到村口眺望。她笑着跟乡邻念叨:“大老远的,他们来一趟得半天,该饿了……”40年来,每年春节前,她都会给丈夫王发坤的战友们准备好茶叶蛋。

“李大娘,我们给您拜年来了……”走进院坝,张东湖快步迎了上去,给李金花敬了个军礼。“可来了!见到你们格外亲!”李金花忙抬手还礼。每次丈夫的战友给她敬礼,李金花都学着还礼,时间长了,她还礼的动作越来越标准。

走进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间,客厅电视里播放着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李金花说:“想发坤时,就看看电视。”20世纪80年代,一部反映边境作战题材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享誉全国,小说中战斗英雄梁三喜感动了一代人。梁三喜的原型之一就是王发坤。王发坤1968年入伍,两年后提干担任副连长,1978年初已确定转业,并联系好了地方的工作。就在他即将脱下军装时,边境烽烟骤起。王发坤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光荣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31岁。王发坤牺牲后,李金花收到他生前寄出的包裹,包裹里有一封信:“如果我牺牲了,你就改嫁吧……父亲去世,家里盖房子,我总共借了乡亲们3000多块钱,欠的账你一定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账不能赖!”当时才26岁的李金花没有改嫁,她只留下王发坤的军大衣,将所有的抚恤金用于偿还债务。李金花带着两个孩子艰难打拼,用11年时间还清全部欠款,完成丈夫遗愿。

王发坤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后,毕节军分区每年春节都组织军地人员慰问李金花一家。2016年,毕节军分区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共同出资,帮助李金花家修建两层小楼,改善了居住条件。同时,在军地各级的支持和帮助下,李金花的两个儿子王远碧和王远苍靠发展养殖业发家致富,孙子王明建考上大学后也接过从军卫国的“接力棒”。这两年,生活无忧,李金花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建王发坤烈士纪念馆上。

李金花带着大家走上二楼,最大的房间被布置成纪念馆,陈列着王发坤遗物,以及带有当年历史痕迹的物件。一盏盏煤油灯、一件件军大衣、一幅幅老照片、一张张发黄的喜报……见证着卫国将士的不朽功勋。附近的学校已将该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里县里的应征青年也常来这里接受役前教育。李金花担任义务讲解员,将英烈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

“日子越来越好,以后会更好!”告别李金花时,老人依依不舍,笑容灿烂。

上图:烈属李金花(左二)拉着慰问人员看村里的新变化。王庆泽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