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演讲会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迪 邵龙飞 向鹏程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7-23 17:16

听,他们讲述了一种辩证——

大师本平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军事科学院,就有这样一批矢志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我如愿加入了新军科成立后的第一支芯片研发团队,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2岁”。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助理研究员万众,深情讲述了团队自主研制芯片的艰辛历程。

早上8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每周工作7天。生病的同志在实验室,一边输液一边继续科研。凭着这股拼劲、韧劲,团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国际上一般用2到3年才研制出一款芯片的任务。

为什么被命名为“初芯”?“因为,它只是团队‘芯片’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因为,它能让我们铭记,为什么出发,向哪里进发!”生动励志的讲述引发在场官兵雷鸣般的掌声。

把忠诚铸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在演讲《星光闪耀》中,某研究所政治工作处主任王晨光带来了军事科学院最年轻的首席专家何元智30年厚积薄发成大家的故事。

参与的某重大科研项目从预研到定型,何元智用了15年。科研工作的前20年,她没有一项成果报奖;但她即便怀着8个月身孕,依然坚守在攻关一线。近几年,何元智成果井喷式爆发,先后荣获10多项科技大奖、20多项国家专利,4次荣立二等功,成为新军科调整组建以来首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求是奖的获得者。

战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圣杰深有触动地说:“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耐心投入方有好的产出。何元智老师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精神,正是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需要学习传承的。”

无独有偶。早在2004年,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研究员就率领团队启动了“重组埃博拉疫苗”的研发。虽然这是个看不出前景的“冷门”研究,但陈薇认为,科学家要有战略眼光,要防患于未然。正因为预研充分,当疫情向全球蔓延时,陈薇团队才能在较短时间内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重组埃博拉疫苗。

《战胜埃博拉》的演讲者王潇霖是陈薇团队中的一名文职人员。她告诉记者:“为了严守军事秘密,研究院有的老专家成果主动不申报国家最高科技奖,还有的放弃参评院士!一代代军科人荣耀的背后正是数不清的淡薄名利、负重前行。”

在实践中成长、在摸索中践悟。研究生院学员郭颖、勤务保障大队的大学生士兵徐攀登都讲述了他们军旅生涯中的酸甜苦辣,平凡岗位上的成长感触同样引发在场官兵的强烈共鸣。

朴实无华的语言,却带来心灵如雷般的震撼。故事中的“他们”,都拥有红心永向党的信仰、大道铸华章的气魄、忠诚铸军魂的担当,令在场官兵从历史触摸到现实,无不动容、沉思。

听,他们讲述了一种预见——

过去的未去,未来的已来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赵真燕以一首《马桑树儿搭灯台》开场,讲述了军事科学院原军事百科部贺捷生部长的堂叔贺锦斋为革命抛洒热血、堂婶戴桂香执着守望67年的动人故事。

贺捷生是贺龙元帅之女,她在长征路上出生,在战火硝烟中成长。在军事科学院工作的岁月里,她矢志科研攻关,为当代中国军事百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记者了解到,为了完善和丰富讲稿,赵真燕有幸再次走进贺部长,用心聆听她不曾忘怀的红色记忆。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在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这个岗位上,我要书写好我军红色家谱,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赵真燕说,演讲虽已落下帷幕,但经过洗礼的心灵却更加坚定。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范广腾,以《我和导航共成长》为题,用亲身经历讲述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学生到工程师,从普通参与者到某型装备子模块负责人……范广腾个人成长与国家、军队建设发展紧密相连的故事令在场人员无不动容。

回首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聆听榜样是为了超越榜样。

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向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授军旗、致训词,开启了新军科服务打赢、迈向未来的新征程。

2年后的今天,军事科学院官兵以演讲的形式,讲述在科技强军路上改革图强的拼搏奋斗和悦人成绩,展示一幅幅致力于强军兴军、全速发动军事科研创新引擎的壮美画卷。

“举行这次主题演讲会,正值新的军事科学院调整组建两周年之际。这里讲述的都是身边的名师大家、榜样模范,做到了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对于深入传承军事科研红色基因,充分展现广大官兵强院兴研良好风貌,进一步凝聚开新图强意志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部主任王贵胜如是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