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特写:索马里老人的中国歌曲唱片)
新华社摩加迪沙10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丁小溪 袁炳忠)
狭小的房间里,年过六旬的索马里老人阿布·哈什·阿里轻轻地从书架上取出一个正方形纸盒。由于年代久远,纸盒的底部已经有些泛黄,但包装依然完好。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纸盒,将里面的唱片放入一台浅铜色的老式电唱机。郑重按下开关后,光盘咿咿呀呀地转动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立刻回荡起极为熟悉的旋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老唱片有些年久失真,但旋律依然动人。
在索马里摩加迪沙电台这间简陋的档案室里,索马里老人阿里一直精心保存着这张索马里乐团录制的中国歌曲唱片。阿里说,这是该乐团1986年3月为迎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率团访问索马里而特意排练的歌曲。
体型微胖的阿里不会讲英语,但此刻通过他的声音,可以感受到老人异常激动的心情。透过厚厚的眼镜片,可以感受到他质朴而真诚的目光。
同大多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索马里人一样,阿里对“中国”这个字眼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
他们认为,中国是索马里最好的朋友,索中友谊并未因时间和战争而受到丝毫影响。
在索马里1960年独立后,中国是首批与索建交的国家之一,索马里也由此成为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东非国家。1963年,周恩来总理启程访问非洲10国,索马里是其中一站。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周恩来宣布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其中包括“平等互利、援助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原则。
同一年,中国开始向索马里提供援助,先后援建了国家剧院、哈尔格萨供水工程、卷烟厂、火柴厂、贝纳迪尔妇产儿童医院、索马里体育场、贝莱特温至布劳公路、巴洛温农场等项目。其中,贝纳迪尔妇产儿童医院在旷日持久的内战中一直坚持运转,救死扶伤,如一盏明灯,为索马里人民点亮生命之光。目前仍有十几名曾在中国留过学的索马里医生在这家医院工作。
对于中国在战前援助的大量基础设施,老一辈索马里人记忆尤深。连年战火将大多数中国援建项目夷为平地,但烙在索马里人心中的中国印记依然完好如初。
像阿里这样的索马里老人还有很多。在中国使馆1991年撤离摩加迪沙后,当年的使馆房东曾将挂在馆中的中国国徽完整地保留了十多年,期待着中国使馆再度归来。时隔23年后,中国驻索马里使馆于今年10月12日正式恢复。
患难见真情。这些索马里老人,一直在用最简单、最质朴的方式,传递着索中两国民众之间的真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