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职权成借贷砝码 “隐形经商”见怪不怪
刘景忱“欠款跑路”并非个案。从广东阳江市地税分局局长林其军携上亿元借款跑路,到湖南辰溪县农机局米仁春疑欠下巨额债务“失踪”,再到江苏沛县商务局的刘某被曝欠下大量债务“失联”,今年以来,基层干部“欠款跑路”事件已发生多起。
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些“欠款跑路”事件暴露了基层干部违规经商、“隐形经商”屡禁不绝的顽疾。
——自己注册公司当法人代表,甚至雇佣政府工作人员。记者查询工商部门的登记信息获悉,刘景忱是江苏金伯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丰县分公司的法人代表。这明显违反了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不止一位借款人告诉记者,在刘景忱的公司里,甚至还有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帮忙”。“当初投钱是打款到公司会计私人账户的,这个会计是丰县政府工作人员。”一位借款人说。
——职权成借贷重要砝码,业务对象与职务范围有关联。刘景忱“亦官亦商”的身份让其成功吸引了巨额“投资”;林其军实际控制的公司持续收到高额借款,原因之一也是“利用局长身份权威”;米仁春和沛县刘某分别是县农机局副局长和县商务局党委成员、招商管理局副局长,都涉及额度较大的“民间借贷”。一些借款人坦言,他们愿意借钱给这些干部,看重的是身份的“含金量”。
不少借款人还透露,刘景忱“筹集”的钱,多以高利息投放给办饲料厂的董某和种植食用菌的刘某等,而这些企业或个体户都与他曾在乡镇和农林局任领导有关联。这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其难以收回放款,最终引发其“跑路”。
——搞点生意是能力,查处常有“漏网之鱼”。记者在丰县等地调查了解到,基层干部不利用关系搞点生意在当地甚至会被人笑话“没能力”,相关主管部门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011年9月下旬至11月底,丰县纪委曾针对县内国家公职人员违规经商办企业进行专项清理,但刘景忱的公司仍在运营。
一位基层组织部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论是因为经商失利还是因为赌博,纵观多地基层干部的借债失联问题,都表明上级党委对下属官员监督主体责任缺失,组织和纪检等职能部门的防范和监察责任落实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