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难
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系统和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时间上的先后,难免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借鉴”二字。李恒年和他的团队承担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工程相关课题研究时,“借鉴”作为一条省时省力的捷径,也确实让有的人动了心。
“比着葫芦画瓢,回答不了卫星部署为什么这么放、能不能优化的问题,只会受制于人。”李恒年选择从基础研究做起,而不是盲目跟随国外的设计和控制理念。
几年间,李恒年带领课题组先后承担了3项导航星座构型设计与控制相关重大专项课题,完成了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星座部署和稳定运行方案顶层设计。
让人没想到的是,李恒年的星座部署方案给他带来了新难题。
2007年初,我国计划将一颗北斗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为了防止卫星之间相互影响,世界各国像在地面划分车位一样,把这条360度的圆形轨道划分成1800个正负0.1度的“轨位”。
可实际上,世界各国目前注册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已超过2300颗,解决的办法就是双星或者多星共处一个“轨位”。由于卫星在轨时并非一动不动,而是受复杂空间环境的影响一直动来动去,必须凭借先进的测控技术才能实现共位。
“当时那个位置上已经有不同国家的2颗卫星在共位了。”同外方谈判时,李恒年是中方技术代表,“他们担心中国卫星再挤进来,会发生碰撞危险和电磁干扰。”
多轮艰苦谈判后,外方专家被李恒年制订的科学周密的技术方案说服,最终同意三星共位。
如今,8年时间过去,这3颗卫星相安无事、正常工作。而李恒年受此启发撰写的2部学术专著,也成为我国卫星共位控制技术领域的代表性著作,在国际上发出了权威的中国声音。